清晨的训练馆刚拉开卷帘门,段寒曜的弓已经架在固定架上,弓弦在晨光里绷出笔直的线。他正站在靶位前调试护指,指尖碾过皮革边缘的磨损处,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馆内的寂静。
段寒曜早。
宋酒儿推门进来时,段寒曜刚好转过身。他手里拿着个保温杯,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
段寒曜我妈煮的绿豆汤,加了点薄荷。
宋酒儿接过杯子时,指尖触到微凉的玻璃,和他递过来的力度一样,平稳得没有一丝晃动。她喝了一小口,清冽的甜味漫开时,忽然想起上次团体赛他替自己调整的握弓角度——也是这样,不多一分,不少一寸,刚好卡在最舒服的位置。
上午的体能训练,教练要求两人配合完成障碍折返跑。宋酒儿跃过横杆时,段寒曜的手在她腰后虚虚护了一下,指尖离她运动服还有半寸距离,却像提前预判了她的重心偏移,让她落地时稳得像踩在平地上。
段寒曜第三组可以加快0.3秒。
段寒曜看着计时器,声音里听不出波澜,却精准报出了调整方案。宋酒儿点头时,他已经转身去搬下一个障碍物,位置恰好卡在她下一个折返的拐角处,省了她绕路的功夫。
午休时,宋酒儿对着战术图发呆,段寒曜忽然把自己的笔记本推过来。第17页画着三种风向的箭头轨迹,其中一种和她昨晚在备忘录里写的完全重合,旁边用铅笔标了行小字:
风速超过4级时,你的偏移量比数据值小0.5cm
她抬头时,段寒曜正低头擦弓,阳光落在他发顶,露出的后颈线条和她护弓上的弧度莫名契合。
段寒曜昨天看你试射时发现的。
他没抬头,却像长了后眼
段寒曜下午实战可以试试。
下午的混双对抗赛,最后一轮决胜局,两人同时举起弓。宋酒儿拉弦的瞬间,眼角余光瞥见段寒曜的肩膀微微下沉——那是他独有的信号,告诉她自己会射向十环内侧的上半圆。
弓弦回弹的轻响几乎重叠,两支箭扎在靶上时,尾羽轻轻碰了一下。裁判报靶的声音传来:“10环!10环!同分!”
场边响起掌声时,段寒曜转头看她,眼里难得带了点笑意。
段寒曜我说过
他顿了顿,声音比平时低了些。
段寒曜我们的箭总能找到同一个点。
暮色漫进来时,段寒曜正在给宋酒儿的弓上油。他用软布蘸着保养油,动作和她平时的习惯一模一样,连擦到第三圈时会停顿半秒的细节都分毫不差。
段寒曜下周去高原集训
他忽然开口,把一个小巧的指南针塞进她弓袋侧兜。
段寒曜那边气压低,这个调弓时能用。
宋酒儿看着那个指南针,外壳是磨得发亮的金属色,和他自己用了三年的那个款式一模一样。她想起刚入队时,第一次参加混双训练,李翟让两人介绍彼此的习惯,段寒曜说的第一句话是:
段寒曜我会记她的所有数据。
那时她以为是客套,直到后来发现,他总能在她握弓的手指微颤前递过温水,在她皱眉时递上擦汗的毛巾,在她自己都没意识到累的时候,提前替她搬好休息的椅子。
馆外的路灯亮起来时,两人并肩走出训练馆。影子被拉得很长,在地上轻轻交叠,像靶纸上那两支永远默契相依的箭。晚风掠过树梢,宋酒儿忽然想起段寒曜笔记本里的最后一页,没写任何战术,只画了两个并排的箭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