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民国遗恨……红与白
本书标签: 古代 

烽火照归期

民国遗恨……红与白

终于,他们开进了杭州城。城里的百姓们敲锣打鼓地迎接他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沈砚一边往前走,一边四处张望,希望能在人群中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队伍在西湖边驻扎下来。沈砚趁着休息的时间,按照顾晏清说的地址,找到了城郊竹林深处的那座老宅。老宅的院墙塌了一半,门上爬满了藤蔓,和他想象中的样子差不多。他推开虚掩的门,院子里杂草丛生,角落里的几株菊花还在烽火照归期

他学会了在战壕里写信,用捡来的半截铅笔,在粗糙的草纸上,一笔一划地写着给顾晏清的话。字迹从最初的歪歪扭扭,渐渐变得沉稳有力,就像他自己,在战火里一点点褪去青涩,长出坚硬的铠甲。

信里写的都是些寻常事:今天伙房难得煮了红薯粥,甜得能尝到阳光的味道;夜里站岗时看见流星,他许了愿,盼着明年秋天能和顾晏清一起赏菊;战友小周教他用弹壳做哨子,吹起来的调子像极了老汉当年哼的山歌。他从不写战场上的惨烈,不写伤口的疼痛,只把那些细碎的温暖和念想,密密麻麻地挤在纸页上,仿佛这样,顾晏清就能隔着烽火,摸到他日子里的温度。

这些信他一封也没寄出去,只是折得整整齐齐,和那枚变形的弹壳、温润的玉佩放在一起,藏在贴胸的口袋里。每次换军装,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念想”转移到新口袋里,像是在守护一件稀世珍宝。

有一回队伍在小镇休整,他在街角看见个摆小摊的老先生,正给人写家书。沈砚站在旁边看了很久,最后攥着攒了半个月的津贴走过去,声音有些发颤:“先生,您能帮我抄封信吗?”

老先生抬头看他,见他军装沾满尘土,袖口还露着没愈合的伤疤,点了点头:“要写给谁?”

“写给一个朋友,”沈砚顿了顿,补充道,“他在杭州,喜欢菊花。”

老先生铺开信纸,蘸了墨,等着他开口。沈砚把藏在心里的话慢慢说出来,从上海的破庙说到重庆的码头,从战壕里的流星说到对西湖的向往,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老先生没催他,只是偶尔停下笔,等他平复情绪,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竟比炮火声还要温柔。

信抄好后,沈砚把它和自己写的那些草纸信叠在一起。他知道这封信大概率寄不到顾晏清手里,可他还是想让它体面些,像模像样地带着他的牵挂,朝着杭州的方向走一遭。

战争的脚步从不停歇,沈砚跟着队伍一路向东,离杭州越来越近。路上时常能遇到逃难的百姓,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和他一样穿着军装却负了伤的士兵。每次看到这些人,他都会想起当初和老汉一起逃难的日子,想起那个在码头被炸死的张把头,想起贫民窟里的瞎眼老奶奶,心里就更盼着仗能早点打完,让所有人都能回家。

这天傍晚,队伍在一片竹林边扎营。沈砚帮着战友搭完帐篷,独自走到竹林里。风吹过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和他记忆里顾晏清说过的杭州竹林一模一样。他摸出那枚弹壳,放在嘴边吹了吹,不成调的哨音在竹林里回荡。

“晏清,”他轻声说,“我们快到杭州了,你还记得院子里的菊花吗?要是没人管,说不定都长荒了。等仗停了,我就去把它们打理好,再给你煮你喜欢的桂花糕。”

话音刚落,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沈砚警觉地摸出枪,却看见几个穿着灰色军装的人骑着马过来,为首的人手里举着一面红旗,嘴里喊着:“胜利了!我们胜利了!鬼子投降了!”

沈砚愣在原地,以为自己听错了。直到战友们欢呼着跑过来,把他紧紧抱住,他才反应过来,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他朝着杭州的方向,用力挥舞着手臂,一遍遍地喊:“晏清!我们胜利了!我们可以去看菊花了!”

接下来的日子,队伍忙着接收失地,安抚百姓。沈砚找了个机会,向连长请假,说要去杭州找朋友。连长知道他的心思,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早去早回,别忘了给我们带杭州的桂花糕。”

沈砚收拾好行李,揣着那些信、弹壳和玉佩,朝着杭州出发。路上的百姓都在庆祝胜利,有的在贴春联,有的在放鞭炮,还有的在街头巷尾摆起了小摊,卖着各种吃食。沈砚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心里既欢喜又忐忑,欢喜的是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忐忑的是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顾晏清。

他走了三天三夜,终于到了杭州城。城门大开,百姓们脸上都带着笑容,和他当年在重庆看到的惶惑模样截然不同。他按照顾晏清说的地址,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城郊的那片竹林。

竹林比记忆里更茂密了,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沈砚沿着小路往前走,远远就看见一座老宅,院墙虽然有些破旧,却收拾得很干净,院子里隐约能看到一片金黄——是菊花开了。

他的心跳得飞快,脚步却变得沉重。他站在院门外,深吸了一口气,轻轻推开了门。

院子里的菊花果然开得正好,黄的、白的、紫的,一朵朵都精神饱满,显然是有人精心照料过。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男人正蹲在菊花旁,手里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给菊花松土。

沈砚看着那个背影,眼泪瞬间就模糊了视线。那个背影,他在梦里见过无数次,在战壕里想过无数次,如今就真真切切地站在他面前。

“晏清?”他试探着喊了一声,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男人回过头,脸上带着惊讶,随即露出了熟悉的笑容。那笑容像阳光一样,驱散了沈砚这些年所有的委屈和恐惧。

“阿砚,”顾晏清站起身,朝着他走过来,“你终于来了。”

沈砚跑过去,紧紧抱住顾晏清,仿佛要把这些年的思念都揉进这个拥抱里。顾晏清也抱着他,拍着他的背,轻声说:“我知道你会来的,我一直在等你。”

原来,顾晏清当年引开鬼子后,被游击队救了下来。伤好后,他一直在打听沈砚的消息,去过上海,去过重庆,却都一无所获。后来他回到杭州,守着这座老宅,打理着院子里的菊花,每天都盼着沈砚能来。

“我以为你……”沈砚哽咽着说不出话。

“我以为你也……”顾晏清笑着擦了擦他的眼泪,“还好,我们都没放弃。”

沈砚从怀里摸出那些信、弹壳和玉佩,递给顾晏清:“这些年,我一直带着它们,想着总有一天能亲手交给你。”

顾晏清接过东西,翻看着那些信,眼眶也红了。他拿起那枚弹壳,放在嘴边吹了吹,哨音还是当年的调子。

“走,”顾晏清拉着沈砚的手,“我给你煮桂花糕,你不是一直想吃吗?”

沈砚点点头,跟着顾晏清走进屋里。屋里的陈设很简单,却很干净,桌子上还放着一本翻开的书,旁边摆着一杯温热的茶。

顾晏清去厨房煮桂花糕,沈砚坐在院子里,看着那些盛开的菊花,心里充满了踏实。他知道,这些年的苦都没白受,他终于实现了和顾晏清的约定,终于能和他一起,在杭州的阳光下,赏菊、喝茶、吃桂花糕。

傍晚的时候,桂花糕煮好了,香甜的味道弥漫了整个院子。沈砚和顾晏清坐在院子里,一边吃着桂花糕,一边说着这些年的经历。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和院子里的菊花、远处的竹林,构成了一幅最温暖的画面。

“明年秋天,”顾晏清说,“我们去西湖边看桂花吧,听说今年的桂花开得特别好。”

“好啊,”沈砚笑着说,“还要去断桥,去捡最圆的石子,去吃你说过的那家馄饨。”

风吹过院子,菊花轻轻摇曳,像是在为他们祝福。沈砚摸了摸胸口,那里再也不用揣着沉甸甸的思念,因为他的归期,终于到了。

上一章 破灭幸福与参军的九死一生 民国遗恨……红与白最新章节 下一章 烽火照归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