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灯》上线那天,萧砚之起得格外早。
他扒着儿童床的栏杆,看着窗外刚升起的太阳,小手里紧紧攥着迷你电子琴——那里面存着EP的完整版本,是他半夜偷偷起来反复听了三遍的“宝贝”。
“醒了?”苏晚推门进来,笑着把他抱起来。
“今天我们砚之的歌要和大家见面了,紧张吗?”
萧砚之摇摇头,又点点头,把脸埋进妈妈颈窝。
他不是紧张,是有点像拆礼物前的期待——想知道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温暖,能不能真的钻进别人心里。
早餐时,萧景辞的手机一直在响,全是林舟发来的消息:
“景哥!《回家的灯》上线十分钟就冲到新歌榜第三了!”
“山区孩子那段合唱被剪进花絮了,网友都在哭!”
“林曼姐转发了EP,说这是‘今年最暖的声音’!”
萧砚之捧着小碗喝牛奶,耳朵却竖得高高的。他看到爸爸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评论区里密密麻麻的“好听”“被治愈了”,小眉头悄悄舒展开来。
“要不要自己看看?”
萧景辞把手机调成儿童模式,递到他面前。
萧砚之的小胖手指在屏幕上划着,看到一条热评写着:“《草莓歌》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买草莓的样子,现在她不在了,听着歌好像又闻到了草莓香。”
他的小手指顿了顿,抬头看向苏晚,奶声奶气地说:“她……难过了。”
苏晚心里一软,摸了摸他的头:“但你的歌让她想起了开心的事,对不对?”
萧砚之点点头,调出系统面板。【听众画像分析】
功能正在运行,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25-35岁女性听众占比62%,偏好《回家的灯》和《小熊的星星》;10-18岁青少年喜欢《草莓歌》的活泼;甚至有3%的老年听众,在《雨天和猫》的评论区说“像孙子在耳边唱歌”。
“他们……喜欢的不一样。”
或许可以为老年听众写首关于老收音机的短歌?就像爷爷以前听的那种。
【叮!检测到宿主基于听众画像产生创作思路,“音乐风格融合”技能熟练度提升至60%。】
【触发“互动”支线任务:为不同群体创作3首针对性短曲,发布在社交平台。奖励积分+200,解锁“方言适配”功能(可将旋律适配不同方言演唱)。】
系统提示音刚落,门铃响了。
是周明和山区小学的校长,还带来了个平板电脑——里面是孩子们看EP上线的直播画面。
屏幕里,那个扎冲天辫的小女孩抱着迷你电子琴,站在教室前面,跟着《回家的灯》合唱。
其他孩子挤在后面,有的拍手,有的掉眼泪,黑板上用粉笔写着“谢谢小弟弟的歌”。
“孩子们凌晨就起来等着了。”校长抹了把眼泪,“说要第一个给砚之加油。”
萧砚之看着屏幕,突然从苏晚怀里滑下来,跑到钢琴前,踩着小板凳按下琴键。
他弹的是《小种子》的变奏,特意放慢了节奏,像在回应那些稚嫩的歌声。
“他们……唱得好。”他奶声奶气地说,小眼睛亮晶晶的。
周明笑着说:“有个电视台想做期‘音乐传递’的特别节目,邀请你和孩子们视频连线,一起唱《回家的灯》,去不去?”
萧砚之看向萧景辞,得到点头后,用力“嗯”了一声,他想看看那些在歌里和他“拥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像旋律里那么可爱。
下午,EP的数据还在攀升,《回家的灯》爬上了热搜第一,词条是#原来温暖是能听见的#。林曼发来消息,说她的粉丝都在问“和小团子的合作还有没有下次”;陆川也发来了陆念的语音,小姑娘奶声奶气地说“砚之弟弟的歌比动画片主题曲好听”。
萧砚之窝在沙发上,听着这些反馈,突然对萧景辞说:“爸爸,要……给雪球写首歌。”
雪球正趴在他脚边打盹,听到自己的名字,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
“雪球的歌要什么样的?”苏晚笑着问。
“要……软乎乎的,像它的毛。”萧砚之用电子琴弹了个圆润的和弦,“还要有……打哈欠的声音。”
他边说边学雪球打哈欠,小嘴巴张得圆圆的,逗得大家都笑了。
【叮!EP《回家的灯》首日销量破百万,获得“年度潜力新人”提名(儿童领域)。主线任务进度:95%。】
萧砚之看着“95%”的进度条,小眉头微微扬起。离“乐坛登顶”的第一步越来越近了,但他好像没那么在意那个结果了。
就像现在,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电子琴上,雪球的呼噜声和妈妈哼的《回家的灯》混在一起,评论区里还有人在说“听着歌做饭,盐放多了也开心”。
这些藏在数据背后的温度,好像比任何“登顶”都更让人踏实。
他拿起迷你电子琴,轻轻弹起《回家的灯》的尾奏。
原来做音乐,不是为了站在最高处,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在听到的时候,能想起心里最暖的地方。
这个发现,比系统奖励的任何功能都更珍贵。
傍晚的时候,林舟发来消息,说有个国际儿童音乐节想邀请萧砚之去演出。
萧景辞看着儿子,问:“想去看看吗?那里有很多外国小朋友。”
萧砚之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路灯,像EP封面那样连成一串光,他点了点头,奶声奶气地说:“要……唱给他们听。”
唱那些关于家、关于草莓、关于雨天和猫的歌。
因为好的音乐,从来不需要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