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亮着,他刚发来的消息还停在对话框顶端:“今天看到只猫,跟你之前发的那只很像。” 我指尖悬在屏幕上,没像从前那样秒回软乎乎的表情包。心里那点莫名的滞涩感又冒了出来——从前聊天气、聊电影、聊窗台绿萝时的松弛感,像被什么东西戳破的气球,慢慢瘪了下去。
边界感是我亲手画的线。普通网友,分享碎片日常,不问姓名不探隐私,这种距离让我舒服得像窝在熟悉的沙发里。可他偏要踩线。从“你觉得恋爱需要仪式感吗”的试探,到“我妈总催我找对象,可我觉得没合适的”的暗示,再到昨晚那句“妹妹这么可爱,肯定很多人追吧”的玩笑,语气里的热意烫得我皱眉。
我开始盯着对话框里的他重新打量。那个说“养植物比养猫省心”的人,那个发解题草稿纸时字迹工整的人,原来只是我按“普通网友”模板脑补出的幻影?减少回复频率的那两天,他的消息从“在忙吗”变成“怎么不理我”,最后在深夜弹出一长串语音,带着浓重的酒气:“我好像喜欢上你了……虽然才认识五天,但我控制不住……”
我对着语音转文字笑出了声。五天?连我真实名字都不知道的人,谈什么喜欢?可指尖敲出的却是:“嗯,我知道了。” 他紧接着问“那你愿意吗”,我盯着屏幕三秒,回了个“好”。
为什么?大概是贪恋最初那几天的舒服吧。像寒冬里突然摸到暖手宝,哪怕知道它会烫手,也舍不得立刻松开。
确认关系后,他的消息密度翻了倍。“宝宝早安”“今天吃了什么”“晚上视频好不好”,那些亲昵的称呼像细密的针,扎得我皮肤发紧。他开始聊未来:“等你高考完我去看你”“以后我们住一起要养只猫”,语气里的笃定让我反胃——他甚至不知道我根本不喜欢猫,之前发的猫咪照片,不过是随手存的网图。
更可笑的是他的自以为是。我随口说“数学考砸了”,他立刻发来“女生理科差很正常”;我分享“今天看了部老电影”,他回“小孩子才看那些,我带你看新片”。那种藏在关心下的优越感,像饭里的沙砾,硌得人没了胃口。他开始抱怨工作累,吐槽同事烦,连打游戏输了都要发来一串暴躁的表情包——原来那个“看文艺片、喝冰美式”的冷静形象,碎得这么彻底。
我看着聊天记录里他发来的“宝宝你怎么不理我了”,指尖划过屏幕,那里有我编的“高中住校不能带手机”,有我胡诌的“爸妈管得严不让早恋”,还有我捏造的“喜欢甜食所以总吃蛋糕”。对于成绩毫不关心的我,哪里来的高考压力?家里养的是狗,对猫毛过敏;最讨厌的就是甜食,冰箱里永远冻着可乐。
他大概还在为“谈了个比自己小五岁的可爱女友”沾沾自喜,觉得拿捏了一个单纯的小女生。可他不知道,那些软乎乎的语气词、无辜的表情包、故作天真的提问,全是我按剧本演的戏码。
手机震了震,他又发来消息:“明天情人节,我给你买了礼物,地址发我。” 我对着屏幕弯了弯嘴角,敲下早就备好的回复:“我们学校不让收快递呀,等见面再说嘛~” 发送成功的瞬间,我删掉了对话框里刚打的“其实我根本不在高中”。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和认识他那天一样。我把手机扔到一边,猫(哦不,是狗)凑过来蹭我的手。屏幕暗下去的最后一秒,我好像还能看到他那边雀跃的表情包。
呵呵,戏还没演完呢。他以为自己是猎人,却不知道,从一开始,他就是我无聊寒假里,最合心意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