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九月带着初秋的凉意。刘景澄站在租住公寓的落地窗前,望着查尔斯河上泛起的晨光。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与苏沐昀的视频通话界面——北京时间晚上九点,她应该刚结束工作。
手机震动,是一条微信:"抱歉,临时有个紧急采访,可能要晚一小时才能视频。"
刘景澄回复了一个"好"字,放下手机。这是本周第二次因为工作推迟通话了。异国恋第三周,时差与工作节奏的冲突开始显现。
他转身走向厨房,给自己倒了杯咖啡。公寓里安静得能听见冰箱的嗡嗡声。父亲送的那套房子在楼上,装修豪华但冰冷;而这套他自己租的两居室,虽然简朴,却处处是他和苏沐昀一起挑选的小物件——北京胡同里淘来的青瓷茶具,南锣鼓巷买的剪纸画,还有她坚持要带来的那对可笑的情侣马克杯。
咖啡喝到一半,门铃响了。刘景澄皱眉,他在波士顿认识的人屈指可数。
门外站着陈志明,手里拎着一个纸袋:"猜你还没吃早餐,带了Bagel过来。"
"陈叔叔?您怎么......"
"你父亲让我来看看你安顿得怎么样。"陈志明笑着走进来,目光扫过客厅里明显是双人份的摆设,意味深长地挑了挑眉,"看来你早有准备。"
刘景澄没有接话,只是接过纸袋,取出还温热的贝果。陈志明在沙发上坐下,突然用中文说:"你父亲不知道你租了这套房子,对吧?"
"不知道。"刘景澄坦然承认,"也没必要知道。"
陈志明笑了:"我喜欢你的风格,景澄。表面上接受安排,实则坚持自己的选择。"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文件,"这是MIT物理系几位教授的研究方向,我托人整理的。其中Mark Wilson教授正在做量子计算相关研究,和你的兴趣方向一致。"
刘景澄惊讶地接过文件:"您为什么要帮我?"
"两个原因。"陈志明站起身,走向窗前,"第一,作为学者,我欣赏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第二......"他转身,眼神突然变得深邃,"三十年前,我也面临过类似的选择。"
刘景澄心头一震。原来如此。陈志明年轻时,或许也曾为爱情与家人对抗过。
"她是个怎样的女孩?"陈志明突然问。
刘景澄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聪明,固执,看问题一针见血。她是记者,最近刚转正就写了一篇引起轰动的报道。"
"《南方周刊》?那篇关于城中村强拆的深度报道?"陈志明露出惊讶的表情,"我昨天刚在华尔街日报上看到转载。文笔犀利,调查扎实,很难相信出自一个新人之手。"
刘景澄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比自己获得MIT录取时还要强烈:"就是她写的。"
陈志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来你们是同类人。"他看了看表,"我得走了。记住,Wilson教授每周四下午在办公室接待学生。对了......"他走到门口又回头,"下个月哈佛有个中美媒体论坛,或许《南方周刊》会派记者来?"
门关上后,刘景澄立刻打开电脑搜索这个论坛。果然,十月中旬举行,嘉宾名单里有《南方周刊》副总编的名字。他的心砰砰直跳——这是机会吗?苏沐昀有可能来波士顿吗?
正当他准备发消息询问时,视频请求的提示音响起。苏沐昀的脸出现在屏幕上,背景是熟悉的《南方周刊》编辑部,她看起来疲惫但兴奋。
"抱歉让你久等了!猜猜发生了什么?"没等刘景澄回答,她就迫不及待地继续,"我的报道被多家国际媒体转载了!副总编刚才找我谈话,说可能派我去参加下个月哈佛的中美媒体论坛!"
刘景澄的心跳漏了一拍。陈志明刚才提到的论坛,苏沐昀真的有可能来!
"那太棒了!具体什么时候?"他努力保持声音平静。
"十月十五号到十八号。"苏沐昀凑近镜头,压低声音,"如果成行,我可以在波士顿多留两天。总编说就当是对我这次表现的奖励。"
刘景澄的思绪已经飞到了一个月后。带她逛MIT,去查尔斯河畔散步,或许还能一起拜访陈志明......但随即,一个现实问题浮上心头:她住在哪里?如果父亲知道他私下与苏沐昀见面......
"景澄?你在听吗?"苏沐昀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在听。"他迅速调整表情,"我在想,如果你真的来,可以住我租的那套公寓。离哈佛很近,而且......"
"而且不会被你父亲发现。"苏沐昀接上他的话,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我正想说这个。放心,我查过了,论坛日程很满,只有晚上有时间见面。不会影响你的'专心学业'形象。"
两人相视一笑,那种默契让隔着屏幕的距离似乎不复存在。刘景澄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们关系的独特之处——不需要太多解释,彼此就能理解对方的顾虑和计划。
"对了,"苏沐昀转换话题,"MIT那边适应得怎么样?导师确定了吗?"
"还不错。我打算下周去见Wilson教授,他做量子计算的,陈叔叔推荐的。"
"陈叔叔?就是你父亲那个朋友?"苏沐昀敏锐地抓住重点,"他为什么帮你?"
刘景澄把陈志明今早的来访和谈话内容简要复述了一遍。苏沐昀听完,若有所思:"他年轻时也有类似经历......有意思。景澄,这个人可能是你在波士顿的重要盟友。"
"我也这么想。对了,他还说看过你的报道,评价很高。"
一抹红晕爬上苏沐昀的脸颊:"真的?那......如果我真能去波士顿,可以见见他吗?"
"当然。"刘景澄微笑,"他一定会喜欢你。"
他们又聊了各自的日程安排,约定下次视频时间。挂断前,苏沐昀突然说:"等等,给你看个东西。"她调整摄像头,对准办公室窗外——北京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看到吗?今晚的月亮特别亮。你那能看到吗?"
刘景澄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波士顿的天刚蒙蒙亮,月亮还挂在西边的天空,已经变得透明。
"我这边月亮快消失了。"他调整手机角度,让她看到窗外的景象,"你那是晚上,我这是清晨。"
"真神奇。"苏沐昀的声音轻柔下来,"同一轮月亮,却像是连接着两个不同的时空。"
这一刻,刘景澄突然无比真实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距离和联结。十二小时的时差,半个地球的间隔,却共享着同一个月亮。异国恋的浪漫与艰难,在这一刻变得如此具体又如此抽象。
"沐昀,"他轻声说,"等你来波士顿,我们一起看月亮。"
屏幕那头的苏沐昀笑了,眼角微微湿润:"一言为定。"
---
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刘景澄迅速适应了MIT的节奏,成功成为Wilson教授的研究助理;苏沐昀的波士顿之行也确定下来,她将作为《南方周刊》最年轻的记者参加哈佛论坛。
十月初的一个深夜,刘景澄正在修改论文,手机突然疯狂震动。是苏沐昀的语音通话请求,这个时间在北京应该是凌晨三点。
"沐昀?出什么事了?"他立刻接起。
电话那头,苏沐昀的声音异常紧绷:"景澄,我遇到麻烦了。那篇城中村报道......开发商起诉我们媒体诽谤,特别点名了我这个作者。明天——不,今天下午要开新闻发布会应对。"
刘景澄的睡意瞬间消散:"具体什么情况?证据扎实吗?"
"证据没问题,我采访了二十多户居民,还有内部文件。"苏沐昀的语速很快,"但对方势力很大,找了顶级律师团队。总编说可能要暂时撤下报道,等法律程序走完。"
刘景澄听出了她声音里的颤抖。这是她职业生涯第一次重大危机,而且是在即将去波士顿的前夕。
"听着,"他保持声音沉稳,"首先,你做的报道符合新闻伦理,证据充分,这点要坚信;其次,联系陈叔叔——他在哈佛法学院有人脉,或许能推荐擅长国际媒体法的律师提供咨询;第三......"
"第三,"苏沐昀接上他的话,声音稳定了些,"不要自乱阵脚,按正常流程配合法务部工作。景澄,谢谢你。我其实......只是需要听到你的声音。"
刘景澄的心揪了一下。他多希望能此刻在北京,给她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
"会没事的。"他轻声说,"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你去波士顿的行程。记住,三周后我们就能见面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苏沐昀深深吸了一口气:"嗯。我得去准备材料了。你那边快凌晨一点了吧?早点休息。"
挂断电话后,刘景澄立刻给陈志明发了邮件,简要说明情况,询问法律建议。然后他打开电脑,搜索了关于这起诉讼的所有公开信息。报道本身没有问题,但开发商的背景确实复杂,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
三小时后,陈志明回复了邮件,附上了哈佛法学院一位专攻媒体法的教授的联络方式,并表示如果需要,可以安排一次视频咨询。
刘景澄立刻将信息转发给苏沐昀,附言:"陈叔叔联系的媒体法专家,随时可以视频沟通。我在。"
发完邮件,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刘景澄毫无睡意,他走到窗前,望着渐渐亮起的天空。波士顿的晨光中,他仿佛看到了北京那个正在为职业尊严而战的女孩,倔强而勇敢。
这一刻,他前所未有地清晰地意识到:真正的爱情不是朝夕相处,而是在对方需要时,即使跨越半个地球,也能成为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