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听雨:跨越山海拥抱你
本书标签: 现代 

第20章 淬炼·叙利亚的战火与波士顿的实验室

听雨:跨越山海拥抱你

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国际出发大厅的电子屏闪烁着航班信息。苏沐昀盯着"CA1477 北京-贝鲁特"的字样,攥紧了登机牌。四周是嘈杂的旅行团和商务旅客,没人注意到这个瘦削的年轻女孩即将飞往战火纷飞的中东。

"沐昀,最后检查一下装备。"《南方周刊》国际部主任老张递过一个沉甸甸的背包,"卫星电话、防弹衣、急救包都在里面。记住,每天北京时间晚八点必须向编辑部报平安。"

苏沐昀点点头,将背包挎上肩膀。自从一个月前从波士顿回来,她主动请缨担任驻中东记者时,编辑部所有人都以为她疯了。一个刚转正的新人,竟敢申请去全球最危险的战区?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叙利亚的战火再可怕,也比不上留在北京、每分每秒想起刘景澄的心痛。至少在前线,爆炸声能掩盖思念的嗡鸣。

"还有这个。"老张神秘地塞给她一个小信封,"到了贝鲁特再打开。"

登机广播响起,苏沐昀深吸一口气,拎起行李走向安检通道。转身前,她最后望了一眼候机大厅——明知不可能,却还是幻想能在人群中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飞机起飞时,她打开老张给的信封。里面是一张字条和一张银行卡。字条上写着:"知道你母亲刚做完手术。社里预支了一年驻外津贴,密码是你生日。保重。"

苏沐昀眼眶一热,将卡片紧紧攥在手心。母亲的手术很成功,但医疗费几乎掏空了家里所有积蓄。奇怪的是,医院账上突然多出一笔匿名捐款,刚好覆盖了后续康复费用。她曾怀疑是刘景澄,但母亲的主治医生只说捐款人要求绝对保密。

十小时后,飞机降落在贝鲁特国际机场。一出舱门,热浪裹挟着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苏沐昀跟着其他乘客走向海关,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一个写着"Su Muyun - Southern Weekly"的接机牌。

举牌的是个满脸胡茬的中年男人,穿着皱巴巴的格子衬衫。"新来的中国记者?"他操着浓重口音的英语,"我是阿里,你的翻译兼向导。"

去酒店的路上,阿里一边飙车一边向她介绍情况:"明天先去联合国难民署采访,后天我带你过边境去大马士革。现在叙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正在阿勒颇激战,非常危险,你确定要去?"

"确定。"苏沐昀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异国风景,声音异常坚定。

阿里瞥了她一眼:"为什么?其他中国记者都只敢在贝鲁特做二手报道。"

苏沐昀没有回答。真正的答案埋在她心底最深处——只有置身于更大的危险中,才能暂时忘记波士顿雨夜里那个转身离去的背影。

---

与此同时,波士顿。

MIT媒体实验室的走廊空无一人,凌晨两点的灯光苍白冰冷。刘景澄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最后一段代码保存。电脑屏幕上,一个复杂的声波分析程序正在运行,这是他为音乐实验室设计的核心算法。

手机震动,是陈志明的信息:"已按你要求安排捐款。苏小姐今天启程前往贝鲁特,将驻叙利亚报道。"

刘景澄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胸口一阵刺痛。叙利亚?那个每天都有爆炸和绑架新闻的地方?他猛地站起来,又强迫自己坐下。他没有立场阻止,就像苏沐昀没有立场要求他放弃MIT一样。

他们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应对分离——投入工作,近乎自虐地追求职业突破。

手机又震动起来,这次是父亲:"考虑清楚了吗?音乐实验室的赞助文件需要明天之前签字。"

刘景澄冷笑一声。自从哈佛论坛那场闹剧后,父亲加大了控制力度——全额资助音乐实验室,条件是刘景澄必须签署协议,承诺五年内不与苏沐昀有任何联系。

表面上看,这是父亲给台阶下;实则是更精妙的操控——用刘景澄最珍视的音乐梦想做筹码。

"已考虑清楚。"他回复道,"明天上午十点带文件来实验室。"

发完这条信息,刘景澄从抽屉深处取出一叠剪报——过去一个月他收集的所有关于苏沐昀的新闻。最上面一张是《南方周刊》官网的公告:"本报记者苏沐昀将赴叙利亚进行战地报道"。配图中,她站在社旗下,眼神坚定而清澈,看不出丝毫犹豫或恐惧。

刘景澄轻轻抚过照片,然后打开电脑上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是他这一个月来的秘密计划——音乐实验室技术的商用化方案。父亲不知道的是,MIT的技术转化办公室已经对他的研究表示兴趣,一旦专利申请通过,将会有风投资金注入。

他不需要父亲的赞助,只需要时间。

窗外,波士顿的夜空繁星点点。同一片星空下,苏沐昀乘坐的航班正飞越土耳其领空。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心却奇妙地以同样的频率跳动着——疼痛而倔强。

---

大马士革郊外的临时难民营,烈日炙烤着简陋的帐篷。苏沐昀蹲在一个叙利亚老太太面前,阿里快速翻译着老人泣不成声的叙述。

"她说政府军的飞机炸毁了她家的房子,三个孙子当场死亡。她带着唯一幸存的小孙女走了三天三夜才到这里..."

苏沐昀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同时用小型摄像机拍摄老人颤抖的双手和躲在她身后、眼神空洞的小女孩。汗水浸透了她的头巾,但她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采访上。

这是她来到叙利亚的第七天,已经习惯了随时响起的防空警报和远处隐约的炮火声。奇怪的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中,她的思维反而异常清晰——或许因为在这里,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赚来的,没时间沉溺于个人情绪。

"苏!快过来!"阿里在不远处挥手,"红十字会的人同意接受采访了!"

苏沐昀向老人道谢,悄悄在毯子下留了几张美元纸币,然后小跑向阿里指的方向。途中,她的卫星电话响了,是贝鲁特办公室的安全员:"大马士革城区刚刚发生汽车炸弹袭击,你们必须立刻返回安全区!"

阿里听到消息,脸色大变:"我们得马上回酒店!"

"不,"苏沐昀盯着不远处正在接受治疗的伤员,"先去爆炸现场。第一手资料最宝贵。"

"你疯了?那里可能还有二次爆炸!"

"那你先回去。"苏沐昀已经跳上了红十字会的吉普车,"告诉老张,如果三小时内没收到我的消息,就按预案处理。"

阿里咒骂着跟上车。吉普车向冒着黑烟的方向疾驰,苏沐昀检查着相机电量,心跳加速却不是因为恐惧——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接近新闻现场的核心,也是第一次感到自己真正在做有意义的工作。

爆炸现场一片混乱,救护车的鸣笛声、哭喊声、建筑物倒塌的轰鸣交织在一起。苏沐昀迅速拍下画面,采访惊魂未定的幸存者,记录救援细节。她的专业素养让一旁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投来敬佩的目光。

"中国记者?"一个满脸是血的法国记者惊讶地看着她,"这种地方很少见到亚洲面孔,还是女性。"

苏沐昀没有时间回应,她的注意力被一个场景吸引——救援人员正从废墟中抱出一个昏迷的小男孩,而旁边跪着嘶声哭喊的母亲。她本能地按下快门,捕捉这个残酷而真实的瞬间。

这一刻,她突然明白了新闻工作的意义:不是逃避个人伤痛的工具,而是为无声者发声的责任。透过取景器,她看到的不仅是战争的可怖,更是人性在绝境中的光辉。

回到酒店已是深夜。苏沐昀将素材传回编辑部后,瘫倒在床上,浑身每一块肌肉都在抗议。手机有一条新消息,是母亲发来的照片——康复训练中心的花园里,她站在阳光下微笑,气色好多了。文字说:"医疗费解决了,有位匿名好心人捐了款。你安心工作,注意安全。"

苏沐昀盯着"匿名好心人"几个字,心跳漏了一拍。会是...他吗?但很快她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刘景澄应该已经签署了那份协议,接受了他父亲的安排。他们之间,早已画上句号。

窗外,大马士革的夜空被探照灯划破,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苏沐昀将相机紧紧抱在胸前,像抱着某种护身符。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她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力量——不是遗忘,而是超越。

---

波士顿,三个月后。

MIT媒体实验室灯火通明,一群西装革履的投资人围着刘景澄的实验台,脸上写满惊叹。台上是一个小巧的声学传感器,连接着电脑屏幕,实时显示着复杂的声波分析数据。

"这项技术可以彻底改变音乐录制行业。"硅谷著名风投马克·沃森兴奋地说,"传统录音棚需要数百万美元的设备,而你的这个系统只需要十分之一的成本,却能实现更精准的声场还原!"

刘景澄从容地演示着系统功能,丝毫看不出他已经连续工作了48小时。过去三个月,他像一台精密机器般运转——白天应付父亲的监督和课程,夜晚秘密推进自己的研究。音乐实验室名义上接受家族资助,实则已经成为他独立事业的孵化器。

"专利申请已经提交,"他对投资人们说,"如果一切顺利,下个月可以成立公司,进行A轮融资。"

"令人印象深刻。"沃森拍拍他的肩,"你这么年轻就有如此成就,父母一定很骄傲。"

刘景澄的笑容僵了一瞬。父亲至今不知道他的秘密计划。按照协议,他应该专注于"纯粹的学术研究",而非商业应用。但刘景澄早已看透——只有经济独立,才能真正摆脱控制。

演示结束后,陈志明在走廊拦住了他:"景澄,有件事你必须知道。"他压低声音,"苏沐昀在阿勒颇的采访引起轰动,但三天前她所在的酒店遭到炮击..."

刘景澄的世界瞬间静止。他抓住陈志明的手臂,指节发白:"她...?"

"她还活着。"陈志明赶紧说,"只是轻伤。但《南方周刊》决定召她回国休整。"

刘景澄松开手,呼吸仍然紊乱。三个月来,他通过陈志明暗中关注苏沐昀的动向,收集她的每一篇报道。那些从战地发回的文字犀利而深刻,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之手。他为她骄傲,却也日夜担忧她的安全。

"我要见她。"他突然说,声音沙哑。

"你想清楚了吗?你父亲的协议..."

"去他的协议。"刘景澄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我的技术估值已经超过五百万美元,不需要他的钱了。如果苏沐昀受伤回国,我必须见到她。"

陈志明沉思片刻,点点头:"她后天抵达北京。但你不能直接出现,太冒险了。这样吧,我有个老朋友在协和医院,可以安排你'偶遇'。"

刘景澄紧紧握住陈志明的手:"谢谢您,陈叔叔。这三个月如果没有您..."

"别谢我。"陈志明意味深长地说,"我只是做了三十年前希望有人为我做的事。"

回到实验室,刘景澄打开加密文件夹,调出一张苏沐昀最新的战地照片——她戴着钢盔,站在阿勒颇的废墟中,眼神坚定如钢。他将照片放大,仔细检查她额角的绷带和手臂的擦伤,胸口一阵绞痛。

这三个月,他以为自己足够隐忍克制,在商业与学术间游走,为未来铺路。但此刻,所有理智的计算都崩塌了——他只想立刻飞到她身边,确认她安然无恙。

窗外,波士顿迎来初雪。刘景澄打开音乐软件,找到他们初识时他弹给她的那首《Rainy Day Sunshine》。旋律流淌而出,带着跨越时空的思念,飞向大洋彼岸那个伤痕累累却依然倔强的女孩。

---

上一章 第十九章 曝光·哈佛论坛的偶遇与雨夜离别 听雨:跨越山海拥抱你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21章 重逢·协和医院的偶遇与心墙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