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到了秋天,地里的玉米熟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挂满了枝头。村里人都忙着秋收,林卫东也跟着家里人下地干活。
割玉米秆、掰玉米、运回家、脱粒……一系列的活干下来,林卫东累得腰酸背痛。但他看着堆积如山的玉米,心里却很高兴。这是家里的口粮,也是一笔收入。
秋收结束后,村里开始传言,说上面有政策,允许私人承包土地了。这个消息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高兴,觉得可以自己说了算,多种点经济作物;也有人害怕,怕政策变了,到时候血本无归。
林卫东却眼前一亮。他知道,这是改革开放的好机会,承包土地搞种植,绝对能赚钱。
他找到村支书,表达了想承包土地的想法。村支书是个老党员,思想比较开明,但还是劝他:“东子,承包土地可不是小事,风险很大,你可想好了。”
“支书,我想好了。” 林卫东说,“我想承包村东头那片荒地,种果树。”
村东头那片荒地,地势高低不平,土壤也不好,一直没人愿意种,就那么荒着。
“那片地可不好种啊。” 村支书说。
“我有办法。” 林卫东信心满满,“我会改良土壤,选适合的果树品种,肯定能种好。”
村支书见他态度坚决,又想到他之前卖砖赚了钱,觉得这孩子有想法、有能力,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以每年五十块的价格,把村东头那片五十亩的荒地承包给了他,承包期是十年。
签完合同,林卫东拿着合同回了家,把这事告诉了林建国和王秀兰。
林建国看完合同,气得把合同摔在地上:“你个兔崽子,你知道五十亩地意味着啥吗?光改良土壤就得花多少钱?要是种不出东西,咱们家就等着喝西北风吧!”
王秀兰也在一旁抹眼泪:“东子,咱别折腾了,安安分分种地不好吗?”
“爹,娘,你们相信我。” 林卫东捡起合同,认真地说,“这是个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我保证,不出三年,我就让咱们家过上好日子。”
他知道,现在说再多也没用,只有做出成绩来,才能让爹娘相信他。
接下来的日子,林卫东开始忙着改良土壤、选果树苗。他去县城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请教技术员,买了很多关于土壤改良和果树种植的书。他还去邻县的果园考察,选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苹果苗和梨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