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电视的计划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考验着林家的耐心和节俭。日子还得继续,精打细算地过。开源节流是主旋律,而“节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尽可能地自给自足。
小院西北角那点巴掌大的泥地,以前只是随意种了几棵葱蒜,荒着的时候居多。今年开春,宋莹看着日渐消瘦的钱包和越来越能吃的两个孩子,下了决心:“这点地不能浪费了,咱们自己种菜!”
这个提议得到了全家的一致通过。林武峰负责翻地、搭架子;宋莹负责选种、育苗、日常照料;林栋哲和芝芝则被分配了浇水、捉虫(主要是林栋哲被迫)的任务。
种子是宋莹从农贸市场精心挑选来的,都是些好养活、产量高的家常品种:几垄小青菜,一溜西红柿苗,还有几棵据说特别能结瓜的“蛇瓜”籽。
“蛇瓜?这名字真怪。”林栋哲捏着那细长、有些弯曲的黑色种子,好奇地问。
“卖种子的说,这瓜长得快,结得多,像蛇一样能爬老长,够吃好几顿呢!”宋莹充满了期待。
翻地施肥,播下种子,也播下了一家人的期盼。从此,照顾这小片菜园成了林家晚饭后的固定活动。宋莹是总指挥,每天都要去巡视好几遍,看看土干了没,有没有长杂草,叶子有没有被虫子咬。
林栋哲对浇水这事起初还挺新鲜,抢着干,但没过几天就嫌枯燥,开始偷奸耍滑,水瓢乱挥,常常把菜苗冲得东倒西歪,或者把水浇到隔壁庄家那边,惹得宋莹一顿吼。相比之下,芝芝则细心得多,她拿着个小葫芦瓢,小心翼翼地给每一棵苗的根部浇上水,还会跟菜苗说悄悄话:“快长快长,长得又大又绿。”
庄家那边,黄玲看着林家忙活,也有些心动,在自家窗根下也辟了一小块地,种上了几棵辣椒和茄子。两家大人时常交流种菜心得,孩子们则比较着谁家的苗长得更快。
日子一天天过去,种子破土,嫩苗舒展,菜园渐渐有了模样。青菜绿油油一片,可以间着苗下面条了;西红柿开了小黄花,挂上了青涩的小果子;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棵蛇瓜,果然名不虚传,藤蔓疯长,顺着林武峰搭的架子一路攀爬,很快就绿荫一片,开出了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
花谢之后,真的结出了小瓜!那瓜长得果然奇特,细细长长,弯弯曲曲,表皮是嫩绿色,带着浅浅的条纹,真的像一条条垂下来的小蛇!
“哇!真的像蛇!”芝芝又害怕又好奇,不敢用手摸。
林栋哲则兴奋不已,觉得自己参与了什么了不起的农业实验,天天跑去比划哪根“蛇”又长长了。
终于,第一根蛇瓜长到了尺把长,可以采摘了。宋莹小心翼翼地把它摘下来,掂在手里,沉甸甸的,脸上笑开了花。
晚上,这根珍贵的、自家种出来的第一根蛇瓜被端上了桌。清炒蛇瓜片,只放了点蒜末和盐,却清香扑鼻,口感爽脆,带着一丝清甜。
“好吃!”林栋哲第一个夹了一大筷子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称赞,觉得这比自己辛苦浇水有意思多了。
“嗯,自己种的就是香。”林武峰也点头,就着菜扒拉了一大口饭。
芝芝小口吃着,眼睛弯成了月牙:“妈妈,我们明天还能吃吗?”
“能!架上还有好多呢!管够!”宋莹豪气地一挥手,心里盘算着:这根瓜要是去买,也得一两毛钱呢!这下又省了!
自家菜园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林家。餐桌上,来自小院角落的蔬菜渐渐多了起来。青菜汤、糖拌西红柿、清炒蛇瓜……虽然花样简单,但那份新鲜和自给自足的成就感,是任何买来的菜都无法比拟的。
吃不完的青菜,宋莹会焯水晒成菜干;西红柿多了就熬成酱装瓶;蛇瓜更是高产,除了自己吃,还能送给隔壁黄玲家、吴家尝尝鲜。张阿妹也过来讨教种蛇瓜的经验,打算明年也在吴家那边种一点。
小院里,不仅充满了孩子的嬉闹声,也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瓜菜的清香。这片小小的绿色角落,不仅丰富了餐桌,节省了开支,更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让他们懂得了“锄禾日当午”的真正含义,也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最直接的回报。
林栋哲依然惦记着电视,但在浇水捉虫、观察瓜菜生长的过程中,他偶尔也会暂时忘记那个方盒子世界的精彩。当他啃着清甜的西红柿,或者吃着爽脆的蛇瓜时,会觉得,这个实实在在的、由自己参与创造出来的滋味,似乎也别有一番趣味。
当然,这种田园趣味在他下次看到《霍元甲》预告时,又会立刻被抛到九霄云外。但那份扎根于泥土、生长于辛勤的满足感,已经像那蛇瓜的藤蔓一样,悄然缠绕进了小院生活的肌理,成为平凡日子里一抹踏实而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