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喧闹的菜市场回来的第二天早晨,阳光透过厨房窗户,在林烬熟练翻动煎蛋的手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蛋液在油锅里发出滋滋的声响,伴随着烤面包机的弹出声,组成了一曲清晨的交响。
“快吃吧,今天有你们年级的数学小测,得补充好能量。”林烬将摆盘精致的早餐推到林珩面前,语气轻松自然,仿佛这只是无数个平凡早晨中的一个。
林珩低头默默吃着,煎蛋的火候恰到好处,是他喜欢的溏心。哥哥记得他所有的喜好,从生煎包的口味到鸡蛋的熟度,这种被细致关照的感觉仍然让他有些不适应。
“紧张吗?”林烬一边收拾厨房一边问,没有转身,避免了直接的目光接触——他知道那会让林珩感到压力。
林珩犹豫了一下,诚实地点点头,随即意识到哥哥背对着自己看不见,才小声补充:“有一点。”
“正常。”林烬转身,微笑着擦干手,“记住,那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工具,不是评判你价值的尺度。”
这样的话林烬已经说了许多次,但今天,林珩似乎稍微多听进去了一点。
车上,广播里流淌着轻柔的钢琴曲。林烬没有像以往那样利用行车时间抽查公式或知识点,只是安静地开车,偶尔评论一下天气和路况。这种沉默不再令人窒息,反而成为一种让林珩整理思绪的空间。
到了校门口,林烬拍拍他的肩:“尽力就好。”
这一举动没有引起林珩预期的颤抖。
教室里,陈浩已经稳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见林珩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便迫不及待地朝他挥了挥手,声音里带着几分恳切与急切:“快过来!趁时间还来得及,咱们赶紧临时抱个佛脚,再向学霸大人讨教讨教!”
若是往常,林珩会僵硬地坐下,机械地回答所有问题,内心却焦虑不已。但今天,他看着同桌急切的表情,忽然想起昨天菜市场上哥哥与鱼贩自然轻松的互动方式。
“哪道题不会?”林珩轻声问道,语气中虽仍带着些许迟疑,但比起方才已显得沉稳了许多。
陈浩的眼睛蓦地睁大,透出几分难以掩饰的惊讶:“哇塞,林珩,你总算开口了!这道题嘛,这道题,简直就像天书一样,完全看不懂啊!”
在讲解的过程中,林珩悄然注意到,自己的手指竟不再像往日那般微微颤抖。一股难以言喻的安定感从心底升腾而起,令他感到些许意外。当上课铃声骤然划破走廊的寂静,数学小测的卷子随即被递到手中时,他缓缓地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杂念都压入胸腔深处。接着,他稳稳地拿起笔,目光坚定地落在纸面上,像是在无声宣告:这一次,他会直面挑战,而不是逃避。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题目并不难,都是林烬近期反复讲解过的类型。林珩的笔尖在纸上流畅移动,没有卡顿,没有空白,那种熟悉的解题节奏感慢慢回归。
直到最后一道大题。
那是一道超纲题,明显是林烬特意设置的挑战题,不做要求,额外加分。
林珩将题目读了两遍,脑海中忽然掠过一道灵光。那是昨晚他无意间在翻看哥哥大学时期留下的旧书时,偶然瞥见的一种解法。他微微一顿,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眼神中透出几分迟疑。那方法并不常见,甚至可以说极为冷门,但此刻却仿佛为这道题量身定制一般,贴合得近乎完美。他深吸了一口气,眉宇间浮现出一丝决然,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尝试一番。
要不要尝试?如果错了呢?如果显得很蠢呢?
他下意识地抬头,正好对上讲台上林烬的目光。哥哥没有表情,但轻轻点了点头,几乎难以察觉。
足够了。
林珩低下头,笔尖飞舞,将那个非常规的解法工整地写在卷面上。
交卷后,陈浩的脸上写满了沮丧,他苦着脸抱怨道:“最后一道题简直不是人做的!老林真是越来越狠了,这哪里是考试,分明是折磨人啊!”他的声音里透着无奈与不甘,仿佛那道题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林珩没说话,但心里微微一动:老林。同学们私下都这么叫哥哥,带着亲昵和尊敬。
午休时,林烬出现在教室门口,示意林珩出来一下。
“便当忘带了。”他递过一个保温盒,“早上做的多了,不吃浪费。”
林珩知道这不是实话。保温盒是崭新的,明显是特意准备的。
回到座位上打开,是他最喜欢的糖醋排骨和清炒莴笋,还温热着。陈浩凑过来:“哇!你家保姆手艺真好!”
“是、是我哥做的。”林珩小声说,语气里有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骄傲。
下午的数学课上,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黑板的一角,映得粉笔灰都仿佛镀了层微光。林烬站在讲台旁,翻开练习册,停在了最后一页。那是一道超纲题,字里行间透着不容小觑的挑战性。他清了清嗓子,将题目投影到黑板上,随后环视教室,点名邀请了几位成绩优异的同学上台尝试解答。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那些平日里自信满满的身影却相继垂下肩膀,无人能解出答案,只留下一片无奈与叹息回荡在安静的教室里。
“其实,还有一种极为巧妙的解法,它运用了一种我们尚未学过、却极富启发性的思路。”林烬话音未落,便已转身在黑板上行云流水般写下了推演的步骤。那每一步骤都精准而优雅,赫然正是林珩曾使用过的方法。
“这是某位同学的解答,堪称精妙绝伦。”林烬并未揭晓姓名,只是在话语间轻轻一顿,目光微抬,与林珩的视线在空中短促交汇,如同两道无声的涟漪碰撞出一抹默契的赞许。“学习从来不仅限于课本上的公式与定理,敢于突破框架、探寻未知边界,才是数学精神最深邃的内核。”他的声音低沉却不失柔和,每一个字都仿佛蕴藏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悄然间点燃了教室的氛围,让每一道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汇聚在他身上。
那一刻,林珩感觉胸腔中有什么东西轻轻绽开,温暖而明亮。
放学时分,忽然下起了雨。林珩站在教学楼门口,看着同学们陆续被家长接走或自己撑伞离开。他这才想起早晨哥哥说过下午学校有教师会议,可能会晚一点来接他。
“林珩,要搭伞吗?”陈浩问,“我妈开车来了,可以捎你一段。”
林珩摇摇头:“谢谢,我等我哥。”
这句话脱口而出,自然得让他自己都惊讶。曾几何时,等待哥哥带来的只有恐惧和焦虑。
十五分钟后,林烬的车驶入视野,停在不远处。林珩小跑过去,拉开车门坐上副驾驶。
“抱歉,会议拖得久了。”林烬递过一条干毛巾,“淋湿了吗?”
“没、没有。等了一会儿而已。”
车内暖气恰到好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柑橘香氛——是林珩喜欢的味道。
路上,林烬没有问考试,没有提学习,只是聊起了周末的计划:“上次那种生煎包,我找到食谱了,周末可以试试自己做。”
红灯时,他转头看向弟弟:“你愿意当我的助手吗?”
雨滴敲打车窗,形成一层水幕,将外界模糊成一片斑斓的色彩。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林珩第一次感到完全的安全。
“好。”他回答,然后补充道,“那道题...谢谢。”
林烬微微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是你的能力,不是我教的。你很棒。”
车继续前行,雨渐渐小了。林珩望向窗外,注意到雨刷器有节奏的摆动,像某种无声的韵律。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那种胃部紧绷的感觉了。
到家后,林烬如往常一样走进厨房准备晚餐,而林珩则熟练地摆好餐具。兄弟俩在厨房中默契地穿梭,动作流畅自然,无需多言。曾经那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沉默,如今已被一种淡淡的、略带暖意的宁静所取代。锅铲与锅壁的轻微碰撞声,碗碟与桌面的柔和接触声,交织成了一曲平凡却让人安心的生活乐章。
睡前,林珩翻开那本《国家地理》,星空图片依然壮丽,但今晚他看着它们,不再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而是感受到一种与广阔宇宙的连接可能。
敲门声轻轻响起。
“牛奶。”林烬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进来,注意到摊开的书,“喜欢天文?”
“有点、感兴趣。”
林烬点点头:“市天文馆新开了特展,周六去完菜市场,下午可以去看看。”
没有等待林珩回应,他放下牛奶,轻轻拍了拍弟弟的肩膀:“晚安,小珩。”
门轻轻关上。林珩端起牛奶,温度透过玻璃杯传到掌心,恰到好处的温暖。他想起一年前同样的夜晚,哥哥冰冷的目光和紧闭的房门,与此刻形成鲜明对比。
改变是真的吗?会持续吗?他不敢确定,但杯中牛奶的温度是真实的,今晚解题时哥哥眼中的认可是真实的,车上那句“你很棒”是真实的。
或许这就够了。或许他可以试着相信,裂痕终能愈合,即使过程缓慢。
喝完牛奶,他关灯躺下。窗外,雨已停歇,云层散开,露出几颗零散的星星,微弱却坚定地闪烁着,如同心中那刚刚萌生的希望,细小却不容忽视。
晨熹将至,长夜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