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婶那番“换彩礼”的盘算,像一把冰冷的锉刀,日日夜夜在招娣的心头打磨,磨掉最后一丝幻想,只剩下尖锐的求生本能。她不再仅仅是为了减少打骂而干活,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观察目的。她像一只在黑暗洞穴里摸索前行的老鼠,竖起每一根神经,寻找着任何可能通往光亮的缝隙。
她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个叫张建设的男孩。不是因为他本人,而是因为他书包里那些她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课本,作业本,铅笔。
张建设比她大两岁,在市里一所普通的子弟小学上四年级。他继承了其母的精明和其父的冷漠,对招娣这个“小保姆”颐指气使,呼来喝去,心情不好时甚至会故意把垃圾踢到她刚拖干净的地板上。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厌学,且懒惰。
他的作业常常拖到很晚才写,错误百出,第二天早上总是鸡飞狗跳地找作业本。他对书本有种天然的抵触,崭新的课本没几天就卷了边,里面却干净得如同从未被翻阅。
招娣小心翼翼地利用着这一点。
她会在他被数学题难得抓耳挠腮、快要发脾气扔掉作业本时,“恰好”地递上一杯凉白开,目光快速地扫过那些她看不懂的算式和文字。她会在他第二天早上疯狂寻找不知塞到哪个角落的语文练习册时,“无意间”从沙发缝里帮他扯出来,趁机飞快地瞥一眼上面的生字和词语。
更多的时候,是在深夜。当刘婶夫妇看完那台小小的黑白电视,呵欠连天地回房睡觉后,张建设往往还在客厅的饭桌上,对着作业本磨蹭。招娣就在厨房里,借着那边透过来的一点微光,假装还在收拾灶台,耳朵却竖得尖尖的,捕捉着他每一个烦躁的嘟囔,每一次翻书的哗啦声,甚至铅笔写字的沙沙声。
她记住了他念错的字,记住了他抱怨“这破词什么意思”的词语。等他终于熬不住去睡了,客厅的灯熄灭,招娣才会摸回厨房她的“床”上,在绝对的黑暗里,用手指在冰冷的木板上,一遍遍重复记忆那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碎片。
这远远不够。太慢,太随机,像乞丐在垃圾堆里捡食,吃不饱,也吃不好。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刘婶带着小丫头回娘家,张卫国去单位加班,家里只剩下写作业写得唉声叹气的张建设和默默擦着窗户的招娣。
张建设突然把铅笔一摔,骂了句脏话,抓起语文书狠狠砸在地上,气冲冲地跑出去找同学玩了。书本恰好掉在离招娣不远的地方。
招娣的心猛地一跳!她警惕地看了看门口,确认他真的跑远了,然后像被磁铁吸引一样,慢慢挪到那本语文书旁边。
课本!一本真正的、完整的课本!
她的呼吸变得急促,手有些发抖。她快速地用抹布擦了擦手,仿佛怕手上的污秽玷污了圣物,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近乎虔诚地捡起了那本书。
书皮有些脏,卷了角,但里面的页面基本完好。她贪婪地翻开,油墨和纸张的味道扑面而来,让她一阵眩晕。密密麻麻的字!配着简单的插图!她认识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她如饥似渴地翻看着,手指颤抖地抚摸过那些整齐的方块字,那些美丽的词语,那些她无法完全理解却本能向往的句子。时间仿佛凝固了,世界只剩下她和这本书。
突然,楼下传来熟悉的自行车铃声和邻居的说话声!是张卫国提前回来了!
招娣吓得魂飞魄散,像被烫到一样猛地合上书,手忙脚乱地把它扔回原处,抓起抹布拼命擦玻璃,心脏狂跳得几乎要从嘴里蹦出来。
张卫国推门进来,看到只有招娣在家,皱了皱眉:“建设呢?” 招娣低着头,声音发颤:“……出,出去玩了。” 张卫国没再说什么,进了里屋。
招娣瘫软地靠在窗台上,后背惊出一身冷汗。但这一次的惊吓,却让她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宝藏——就在语文书刚才掉落的不远处,沙发底下最深的阴影里,似乎还躺着另一本更厚、更破旧的书。
她的心再次提了起来。等到张卫国进了房间,她咬咬牙,匍匐下身子,伸长手臂,使劲往沙发底下掏。
指尖触到了粗糙的书脊。她用力一勾,一本厚厚的、封面几乎脱落、纸张发黄脆硬的旧书被拖了出来。
是一本《新华字典》!
招娣的呼吸几乎停止了!她听陈老头提起过这东西,说那是“认字的先生”,所有字它都认识!
狂喜像电流一样瞬间击穿了她的恐惧和疲惫!她紧紧抱住那本厚重的字典,像抱住了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藏,整个人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
她不敢在客厅多留,飞快地将字典藏进自己厨房木板床最里头、一堆破烂布的下面,然后用一个破筐子挡好。
从那天起,招娣的世界有了一盏真正的、永不熄灭的灯。
每一个深夜,当刘家彻底陷入沉睡,她就会像个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爬起来,摸出那本沉重的字典和藏好的炭笔头、废纸片(都是从垃圾里精心筛选出来的),蜷在厨房门口,借着窗外路灯透进来的那一点极其微弱的光亮,开始她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她对照着偷偷撕下的张建设作业本上带字的纸页,或者仅仅凭借记忆里偶尔听到的词语发音,艰难地、一个部首一个笔画地在字典里查找。过程缓慢而艰辛,常常一个简单的字就要耗费她大半个晚上。手指被炭笔磨得黑乎乎的,眼睛因为极度困倦和光线昏暗而酸涩流泪。
但她乐此不疲。每一个被她“破解”的字,都像一把新钥匙,为她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小窗。她知道了“天”为什么是“天”,知道了“地”为什么是“地”,知道了“光”不仅仅指太阳,还可以指“希望”。
字典的扉页上,有一行用钢笔写的、已经模糊的字:“知识就是力量”。她还不完全理解“力量”这个词的全部含义,但她模糊地感觉到,认识这些字,似乎真的能让她在刘婶的呼喝和张建设的轻视面前,挺直一点点脊梁。
她依旧沉默,依旧干活,依旧忍受着白眼和苛刻。但她的内心不再是一片麻木的荒原。那本藏在破烂下的字典,像一颗顽强的心脏,在黑暗逼仄的厨房角落里,默默地、有力地跳动,为她输送着活下去、并且要更好地活下去的养料。
她在偷光。 偷取那一点点可怜的光亮,照亮自己无比贫瘠却不愿沉沦的灵魂。
这偷来的光,微弱,却足以让她在冰冷的现实中,保有最后一丝温度,并隐隐照见一条或许能够通往别处的、极其渺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