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打碎碗碟的风波后,招娣彻底成了一抹无声的影子。她更加卖力地干活,对刘婶所有的挑剔和指桑骂槐都报以绝对的顺从,甚至连眼神都学会了恰到好处地低垂,不泄露一丝一毫内心的波澜。她像一只极度警觉的壁虎,将所有的生命力都用于感知环境和积蓄力量,只待那致命一击的机会。
观察与等待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摸清了刘家夫妇精确的作息时间,记住了张建设上学放学的规律,甚至通过偷听邻居的闲聊,大致了解了附近街道的走向,以及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的方向。她知道,往南走,是更繁华的、可能有机会隐藏的大城市;往北走,是连绵的群山,或许能躲藏,但也意味着更深的未知与危险。
她的“行李”简单到可怜:那本厚重的字典是核心,用一块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塑料布仔细包好,防水;几张偷偷攒下的、写满了字的废纸;阿婆给的那个已经空了的、却依旧珍贵的小布包;还有半个她省下来的、硬得像石头的窝头。
机会比预想中来得更快。
初秋的一个周五,刘婶下班回来,脸上带着罕见的、压抑不住的喜色,连带着对招娣的斥责都少了些。招娣从她断断续续和张卫国的对话中,拼凑出信息:刘婶远在另一个省城的大姐家要办喜事,邀请他们全家过去。路程远,花费不小,刘婶犹豫着是否只带张建设去,把招娣和小丫头暂时留给张卫国照看。
最终,在张卫国“家里不能没人做饭收拾”的坚持下,决定刘婶只带张建设去,周六一早出发,坐长途汽车,周日晚上才能回来。张卫国周末要加班,只有晚上在家。这意味着,周六一整天,加上周日大半天,家里将只有招娣和那个懵懂无知的小丫头!
招娣的心脏在听到这个决定的瞬间,几乎停止了跳动。她强压下几乎要冲破喉咙的激动,低着头,更加专心地擦着桌子,手指却微微颤抖。
周六清晨,天还没大亮,刘婶就带着睡眼惺忪、抱怨连连的张建设出了门,反复叮嘱张卫国看好家,又恶狠狠地警告招娣:“老实待着!把家里给我收拾得一尘不染!照顾好妹妹!要是出半点差错,回来我剥了你的皮!”
招娣垂着头,乖顺地应着:“知道了,婶子。”
张卫国不耐烦地挥挥手,也拎着包上班去了。
门被关上的那一刻,家里瞬间陷入一种奇异的寂静。只有那个两岁多的小丫头坐在地上,咿咿呀呀地玩着积木。
招娣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像一尊石雕。她侧耳倾听着门外的脚步声彻底消失,又冲到窗边,确认刘婶母子确实走远了,张卫国也朝着相反方向离开。
巨大的、几乎令她眩晕的自由感瞬间攫住了她!
她没有任何犹豫,像一道闪电般冲回厨房角落,从一堆破烂下拖出那个早已准备好的、用破布勉强缝起来的小包袱,紧紧绑在身上。动作快得几乎带风。
她看了一眼地上懵懂无知的小丫头。一丝极其微弱的、属于孩子的怜悯闪过心头,但立刻被更强大的求生欲望压了下去。她不能带她,那是个累赘,而且会立刻暴露她的行踪。
她走到门口,手放在门把手上,冰凉的触感让她激灵一下。最后一次回头,看了一眼这个囚禁了她一年多、充满冰冷和屈辱的地方。没有留恋,只有刻骨的寒意。
深吸一口气,她猛地拉开门,闪身出去,又轻轻带上。
清晨的空气带着凉意,街道上行人还不多。她按照早已在心中演练过无数次的路线,低着头,避开主路,专挑狭窄、脏乱的小巷子穿行。她不敢跑,怕引起注意,只是脚步飞快,每一步都踩在狂跳的心律上。
包袱里的字典沉甸甸地坠在背上,像阿婆无声的陪伴,给了她一丝虚幻的勇气。她不知道具体该去哪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南边。听说南边机会多,工厂多,或许……或许能找到一个能让她活下去的角落。
她不敢去汽车站或火车站,那里人多眼杂,刘婶发现她不见了,肯定会第一时间去那里找。她只能靠双脚,先离开这片熟悉的区域。
阳光渐渐升高,街道变得喧闹起来。招娣混在人群中,像一滴水汇入河流。她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显眼,不那么像一个仓皇的逃亡者。她路过飘着食物香气的早餐摊,胃里饿得抽搐,却紧紧攥着怀里那半个硬窝头,不敢轻易吃掉,那是她未来几天唯一的粮食。
她不知道走了多久,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脚底磨出了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汗水浸湿了她单薄的衣衫,又被秋风吹得冰凉。
中午时分,她在一个偏僻的、堆满建筑垃圾的拆迁工地旁停了下来,实在走不动了。她缩在一个半塌的墙垛后面,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然后才拿出那半个窝头,小口小口地、极其珍惜地啃着。干硬的窝头刮着喉咙,她努力地吞咽着,就着旁边洼地里积存的、还算干净的雨水。
休息了不到半小时,恐惧催促着她再次上路。必须走得更远,更远。
下午,她误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般的批发市场。人潮汹涌,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震耳欲聋。各种陌生的面孔、嘈杂的声音让她头晕目眩,心生恐惧。她像一只无头苍蝇,在拥挤的人流中被推来搡去,包袱几次差点被挤掉。
在一个拐角,一个穿着脏兮兮棉袄、眼神浑浊的老乞丐突然伸出手抓住了她的胳膊!
“小丫头,一个人啊?跟爷爷走吧,爷爷给你买糖吃……”
招娣吓得魂飞魄散,尖叫一声,用力甩开那只脏手,像受惊的兔子一样拼命往前跑,撞开了好几个人,引来一片骂声。她不敢回头,一直跑到市场边缘,躲在一堆废弃的纸箱后面,才瘫软下来,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浑身都被冷汗湿透。
恐惧如影随形。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离开了那个虽然冰冷却相对熟悉的“笼子”,外面的世界同样危机四伏,甚至更加赤裸和残酷。
夜幕开始降临。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璀璨,却照不亮招娣前路的迷茫。她又冷又饿又怕,脚上的水泡已经磨破,黏糊糊地沾在袜子上。
她不敢去找旅馆(她也没有钱),甚至不敢在亮堂的地方多待。她只能朝着更黑暗、更偏僻的地方走。最后,她在一个立交桥的桥洞下,找到了一个相对干燥、隐蔽的角落。这里已经有几个流浪汉模样的成年人占据了更好的位置,用警惕的眼神打量着她。
招娣不敢靠近他们,在离他们最远的、靠近桥墩的阴影里蜷缩下来,把小小的身体紧紧贴在冰冷粗糙的水泥墙上,用包袱挡在身前。
桥上车流轰鸣,震得地面微微颤抖。夜风从桥洞穿过,冰冷刺骨。远处流浪汉的鼾声和呓语隐约传来。
招娣抱紧自己,牙齿不受控制地打颤。孤独、恐惧和寒冷像三把冰冷的刀子,反复切割着她脆弱的神经。她想起了阿婆温暖的小屋,想起油灯下阿婆平静的脸,想起那碗滚烫的粥……泪水无声地滑落。
但她没有让自己哭出声。她摸索着身后的包袱,隔着粗糙的布,感受着里面那本字典坚硬的棱角。
她逃出来了。
虽然前路茫茫,虽然身处险境。
但她终于用自己的双脚,迈出了挣脱命运牢笼的第一步。
她把脸埋进膝盖,在心里一遍遍默写着她从字典里学会的那些字,那些词。
光,明,路,希望……
仿佛这样,就能驱散周遭的黑暗与寒冷,为她指明方向。
这一夜,格外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