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荷开砚月时
本书标签: 古代  1V1  双男主   

砚底月痕

荷开砚月时

暮春的雨总是带着三分缠绵,打湿了青石板路的纹理,也打湿了苏枕月窗棂上那方素色纱帘。他临窗坐着,指尖捻着半枚青螺,看雨丝斜斜织入庭院里那竹百年玉兰——这树是沈砚秋归来那年亲手栽下的,如今新叶已裹住了去年的枯枝,倒像极了先生袖口总系着的那截青灰色绦子,沉静里藏着说不清的韧劲。

廊下传来木屐轻叩地面的声响,苏枕月抬眼时,正撞见沈砚秋执伞立在阶前。雨珠顺着伞骨坠成串,在他月白长衫的下摆洇出淡淡的水痕,倒让那身清瘦的影子在烟雨中愈发分明。十年前的那个雪夜,也是这样一副单薄的骨架,被父亲裹在旧棉袍里抱回家,发间凝着冰碴,颧骨上青紫的伤痕在昏黄油灯下泛着冷光。母亲用温酒给他擦拭伤口时,他咬着唇不肯出声,只露出一双眼睛亮得吓人,像困在寒潭里的星子。

“先生。”苏枕月放下青螺,声音被雨声滤得温软。

沈砚秋收了伞,水珠顺着伞沿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细碎的响。他走进来,袖间带着雨气和墨香——那是他在书房备课久了,连衣料都浸透的味道。他将书卷放在案上,目光扫过少年鬓边垂落的一缕发丝,“昨日教的‘沅有芷兮澧有兰’,可还记得?”

苏枕月点头,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案上那方端砚。这砚台是先生归来时带的,石纹里藏着细密的冰裂纹,像极了当年他手背上冻裂的口子。那时他总爱偷偷看沈砚秋读书,看他用树枝在泥地上写字,笔尖似有千斤重,每一笔都像是要刻进骨子里。后来沈砚秋离乡求学,母亲把他用过的旧书册仔细收在樟木箱里,每逢梅雨季便拿出来晒,书页间总飘着淡淡的樟脑香,混着少年人留下的,清苦却执拗的气息。

雨渐渐歇了,檐角垂落的水珠映出半道虹光。沈砚秋铺开宣纸,蘸墨的笔悬在半空,忽然道“枕月,你看这雨洗过的天,像不像你送我的那方砚台?”

苏枕月一怔,抬头时正撞上他眼底的光。

那光比十年前暖了许多,像雪后初晴的日头,落在结冰的河面上,一点点融开细密的纹路。他忽然想起母亲昨夜说的话,说沈砚秋临行前曾在玉兰树下站了整夜,怀里揣着她给的平安符,符袋磨得边角都褪了色。

“先生的字,比从前更好了。”苏枕月移开目光,看向宣纸上渐次晕开的墨痕。那字迹清劲如松,却在收笔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像他这些年寄回的家信,总在末尾问一句“枕月的功课可精进了”,墨迹总比别处深些。

沈砚秋笑了笑,将笔搁在笔山上。阳光穿过云隙,落在他纤长的手指上,映出指节处淡淡的薄茧——那是握笔十年,寒窗苦读留下的印记。苏枕月忽然想起小时候,这人总爱牵着他的手走过巷口的石板路,掌心带着常年握笔的温度,似乎比母亲的蒲扇还要更让人安心。

“今日不讲书了。”沈砚秋忽然道,伸手拂去案上的一片玉兰花瓣,“带你去看雨后的护城河,如何?”

苏枕月望着他眼中跳动的光 ,忽然觉得那株新栽的玉兰像是活了过来,正有嫩芽顺着枝干悄悄往上爬,要去够那方被雨洗得格外清亮的天。就如同十年前的那个雪夜,父亲说“这孩子眼里有光,将来必成大器”时,炉上温着的酒,正冒着融融的热气。

未完待续……宝宝们继续蹲蹲吖~求点赞评论关注收藏谢谢大家🥹

上一章 风携柳气,池待莲声 荷开砚月时最新章节 下一章 荷风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