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里的春天总带着股韧劲,二月末的风还裹着残冬的凉,37号楼下的海棠枝桠却已悄悄鼓出了新芽。林砚早上陪母亲散步时,总爱蹲在花田边看——新芽顶着点嫩红,像攥着拳头的小娃娃,风一吹就轻轻晃,透着股不服输的生机。
“你外婆以前总说,海棠是安福里的‘报春使’,只要它冒芽,暖和日子就不远了。”母亲站在旁边,伸手碰了碰新芽,眼里满是怀念。林砚想起去年冬天母亲刚回来时的模样,鬓角的白发好像少了些,笑容也比以前多了,连说话的语气都透着轻快。他忽然觉得,安福里不仅是他的根,也是母亲的归处。
没过几天,苏晚就带着新的绘本稿来找他们。稿纸上画着刚冒芽的海棠,旁边站着林砚和母亲的身影,还有一行小字:“安福里的春天,是新芽,也是归人。”“我想在绘本的最后加一章‘四季回响’,把咱们这一年的故事都放进去,”苏晚翻着画稿,眼里闪着光,“周屿还说,要把他拍的照片做成明信片,附在绘本里,让拿到书的人都能看见安福里的样子。”
周屿来得正巧,手里还提着一个木盒子,里面装着他刚洗出来的照片——有海棠雅集时的热闹,有夏夜茶会的蝉鸣,有桂花树下的团圆,还有冬至暖炉旁的汤圆。“我还联系了印刷厂,说这个月就能印出来,”周屿把照片摊在桌上,“到时候咱们在茶馆办个‘绘本发布会’,让巷里的邻居都来热闹热闹,也算给这一年的故事,画个圆满的句号。”
母亲看着桌上的画稿和照片,忽然说:“我这里也有东西要加进去。”她转身回房间,抱来一个旧相册,里面夹着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有外婆抱着年幼的林砚在海棠树下的合影,有母亲年轻时在茶馆门口的留影,还有当年巷里邻居一起过年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也该让安福里的新老住户都看看,”母亲笑着说,“让他们知道,咱们这老巷的温暖,从来都没断过。”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都忙着筹备发布会。林砚负责布置茶馆,把外婆留下的竹编篮、旧铜壶都摆出来当装饰;苏晚则带着孩子们用海棠花瓣做书签,准备送给来参加发布会的人;周屿忙着整理照片,把老照片和新照片一一对应贴在墙上,组成一条“安福里时光轴”;母亲则和王阿婆一起做点心,桂花糕、红糖发糕,还有外婆以前常做的糯米团,满满地摆了一桌子。
发布会那天,天气格外好,阳光透过茶馆的窗户,洒在“时光轴”上,老照片里的人和新照片里的人好像隔着时光在对视。巷里的邻居们都来了,老住户们指着老照片回忆过去,新业主们围着苏晚的绘本讨论,孩子们则拿着海棠书签跑来跑去,笑声满屋子都是。
林砚站在茶馆中央,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想起五年前离开安福里的那个夏天。那时他以为,老巷的故事早就结束了,却没想到,兜兜转转,他不仅回来了,还和苏晚、周屿一起,给安福里写了新的故事。“其实不是我们给安福里写了故事,”林砚拿起一本刚印好的绘本,声音里满是认真,“是安福里的每一个人,每一段日子,一起写了这个温暖的故事。”
苏晚接过话头,翻到绘本最后一页——那是一幅夏夜晚风的画,茉莉丛开得盛,桂树的枝叶随风摆动,巷口的茶馆亮着暖灯,林砚、苏晚、周屿、母亲,还有巷里的邻居们,都坐在茶馆门口的竹椅上,手里捧着杯茉莉茶,脸上满是笑意。画的下方,写着一行字:“夏夜晚风的回声,是岁岁年年的陪伴,是永不停歇的温暖长歌。”
发布会快结束时,王阿婆的小孙女跑上台,拿着一张画纸递给林砚。画纸上是一个小小的安福里,巷口有个暖炉,炉边坐着一群人,旁边写着:“我长大也要给安福里画画,写新的故事。”林砚接过画纸,眼眶忽然有点热——他知道,安福里的故事,从来都不会结束,它会像海棠的新芽一样,一年又一年,在每个春天里,长出新的希望。
傍晚,邻居们渐渐散去,茶馆里还留着点心的甜香和茉莉的清香。林砚、苏晚、周屿和母亲坐在暖炉旁,手里捧着刚泡好的茉莉茶。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海棠的气息,轻轻拂过桌上的绘本。
“明年春天,咱们再种几棵海棠吧,”苏晚轻声说,“种在茶馆旁边,让它陪着安福里,一年又一年。”
周屿点头:“我还要拍更多的照片,把安福里的每一个四季,都记下来。”
母亲看着林砚,眼里满是笑意:“我呢,就接着给你们做点心,给巷里的邻居们缝鞋垫,看着你们把安福里的故事,一直写下去。”
林砚握着手里的茶杯,看着身边的人,心里满是安稳。他知道,夏夜晚风里的回声,从来不是过去的回忆,而是未来的约定——是春天的海棠会继续开,夏天的茉莉会继续香,秋天的桂花会继续甜,冬天的暖炉会继续暖;是他和苏晚、周屿、母亲,还有巷里的每一个人,会一起守着这片老巷,把寻常的日子,过成一首永远温暖的长歌。
风又吹来了,带着安福里的暖意,也带着属于他们的、永不落幕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