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安福里又被茉莉香裹满了,37号楼下的茉莉丛比去年长得更盛,雪白色的花瓣挤在绿枝间,风一吹就把清甜的香气送进巷里的每一户人家。林砚每天下班回家,都能看见母亲坐在花田边的石凳上,手里拿着竹篮摘茉莉——自从去年母亲搬回安福里,摘花、晒茶就成了她夏天的日常,有时还会和王阿婆一起,把晒好的茉莉茶分给邻居们。
这天傍晚,林砚刚走到巷口,就听见茶馆里传来笑声。走近了才看见,苏晚正趴在桌上改绘本的再版稿,周屿举着相机,对着茶馆墙上的“时光轴”拍照,母亲则坐在暖炉旁(虽入夏不用生火,却成了大家习惯的聚集点),给两人剥着刚买的荔枝。“你们这是忙什么呢?”林砚走进去,顺手接过母亲递来的荔枝。
苏晚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出版社说咱们的《安福里的四季》卖得好,想加印再版,让咱们补点新内容。我想把今年春天新种的海棠、夏天的茉莉都加上,还有阿姨教大家做茉莉茶的场景。”周屿也点头:“我整理了这半年的照片,有咱们春天种海棠时的合影,还有上次邻里节孩子们表演的画面,都能放进附录里。”
母亲笑着说:“那可得把巷尾张师傅修老门板的场景加上,他上个月把茶馆那扇快掉的木门修好了,还刷了新漆,跟新的一样。”林砚听着,忽然觉得安福里的日子就像这茉莉茶,看似寻常,却藏着喝不完的细碎美好。
没过多久,邻里节就到了。今年的邻里节定在茉莉丛旁的空地上,大家一起动手布置:老住户们搬来家里的竹椅和小桌,新业主里的年轻人用串灯绕着茉莉丛拉了圈“灯串”,晚上亮起来的时候,像给茉莉丛围了层星光;苏晚带着孩子们用茉莉花瓣拼“安福里”三个字,林砚则和周屿一起搭简易的舞台,还特意把外婆留下的旧铜壶搬来,煮了一大锅茉莉凉茶。
邻里节那天傍晚,巷里格外热闹。茶馆老板煮了拿手的卤味,王阿婆带来了刚做的桂花糕(提前用去年的桂花做的),张师傅则提着自己酿的梅子酒,给大家分着喝。孩子们围着舞台跑,手里拿着苏晚画的茉莉小卡片;老人们坐在竹椅上,喝着茉莉茶,聊着巷里的新鲜事。
林砚站在舞台旁,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他。回头一看,是去年搬来的那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一幅画,递到林砚面前:“林哥,这是我画的安福里夏夜,想送给你。”画纸上,茉莉丛亮着串灯,茶馆暖炉旁坐着几个人,晚风里飘着茉莉花瓣,角落里还画着一只猫——是巷里最近常来的流浪猫,大家总给它喂吃的,渐渐成了安福里的“团宠”。
“画得真好,”林砚接过画,心里暖暖的,“谢谢你,我要把它挂在办公室里,想安福里了就看看。”小姑娘笑着跑开,去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了。
这时,苏晚和周屿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订好的小本子。“这是咱们的‘安福里时光册’,”苏晚递过本子,“里面记了咱们这两年一起做的事,从第一次给王阿婆送棉被,到现在再版绘本,还有每个人的小愿望。你看,王阿婆的愿望是小孙女能考上附近的小学,张师傅的愿望是把巷里的老家具都修一遍。”
林砚翻开本子,最后一页留着空白,周屿笑着说:“该你写了,你的愿望是什么?”林砚想了想,拿起笔写下:“愿安福里的风,永远带着茉莉香;愿身边的人,永远都在。”
夜深了,邻里节快结束时,大家一起坐在茉莉丛旁,听着蝉鸣,喝着茉莉茶。风轻轻吹过,带着茉莉的清香,也带着安福里的暖意。母亲靠在竹椅上,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说笑,嘴角带着满足的笑;苏晚和周屿坐在旁边,小声讨论着再版绘本的细节;林砚握着手里的“时光册”,忽然明白,夏夜晚风里的回声,从来不是某一段具体的回忆,而是“长伴”——是岁岁年年都能一起看茉莉开花,一起喝茉莉茶,一起把安福里的故事写下去的约定。
后来,再版的《安福里的四季》顺利出版了。新书送到那天,大家在茶馆里办了个小小的“新书分享会”,每人都拿到了一本签了名的书。母亲把书放在外婆留下的木盒子里,跟老照片、旧毛衣放在一起,说这是安福里的“念想”。
再后来,秋天的时候,37号楼下的桂花树又开了,母亲和王阿婆一起捡桂花,做了很多桂花糕,分给巷里的邻居;冬天的时候,大家又围着暖炉煮汤圆,张师傅还教孩子们修小凳子;春天的时候,新种的海棠开了花,苏晚把它画进了新的绘本草稿里。
林砚常常会在夏夜晚风里,坐在茉莉丛旁的石凳上,手里捧着杯茉莉茶,看着巷里的灯光,听着邻居们的笑声。他想起五年前那个迷茫的夏天,想起外婆的牵挂,想起苏晚还给他的钢笔,想起母亲回来时的笑容——正是这些温暖,让安福里成了永远的归处。
风又吹来了,带着茉莉的清香,也带着夏夜晚风里永不消散的回声。林砚知道,未来的日子里,安福里还会有很多个四季,还会有很多新的故事,但不变的,是身边的人,是心里的暖,是岁岁年年的长伴,是永远都在的、属于安福里的温柔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