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里的春天总带着股藏不住的生机,二月末的风刚吹走最后一丝凉意,37号楼下的海棠树就冒出了星星点点的花苞,粉白的花尖顶着晨露,像给枝桠缀上了层碎糖。林砚早上陪母亲散步时,总看见苏晚蹲在花田边,手里拿着画板,一笔一笔勾勒花苞的模样——自从去年《安福里的四季》成了“年度温暖读物”,她又开始筹备新的绘本,这次想专门写“安福里的植物故事”。
“你看这棵海棠,去年种的时候才半人高,现在都快齐腰了。”母亲伸手碰了碰花苞,笑着对苏晚说,“你外婆以前总说,海棠是最懂人心的,你对它上心,它就开得旺。”苏晚抬起头,把画板递过来:“阿姨说得对,我特意在画里加了您去年给海棠浇水的场景,还有孩子们帮着培土的样子,这样才算完整的‘海棠故事’。”
正说着,周屿扛着相机匆匆走来,手里还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花市买的花苗。“我托朋友找的品种,叫‘四季海棠’,夏天也能开花,”他蹲下身,指着花苗给两人看,“咱们今天就把它种在茶馆旁边,以后安福里的春天刚过,夏天就能接着看海棠。”
林砚接过周屿递来的小铲子,想起去年春天和大家一起种海棠的场景——王阿婆的小孙女拿着小铲子帮倒忙,张师傅特意找来旧木板围了花栏,连刚搬来的年轻夫妻都来帮忙浇水。如今再看,去年种的海棠已经要开花,新的花苗又要种下,安福里的春天,好像永远都有新的期待。
中午,居委会的张阿姨来串门,说社区要办“春日邻里市集”,让大家把家里的闲置物品、手工制品拿出来交换或售卖,还特意邀请苏晚设个“绘本角”,给孩子们讲安福里的故事。“咱们巷里的‘小博物馆’也可以搬点东西去,让更多人知道安福里的过去。”母亲立刻接话,转身就去翻外婆留下的旧物件——最后选了外婆织的毛衣、做桂花糕的木模子,还有一本泛黄的老相册,里面存着几十年前安福里的黑白照片。
接下来的几天,巷里的邻居们都忙着为市集做准备。王阿婆带着几个老人做了红糖发糕、桂花糖,用竹篮装着,还在篮子上系了茉莉干花;张师傅把自己修老家具的工具摆出来,说要现场教大家修小物件;新搬来的年轻夫妻则打印了很多安福里的四季照片,做成明信片,准备送给来市集的人;苏晚在绘本角挂了串海棠花苞形状的风铃,风一吹就叮当作响,吸引了不少孩子。
市集那天,阳光格外好。安福里的巷口被装点得格外热闹,红绳上挂着大家手写的“春日祝福”,竹篮里的点心飘着甜香,苏晚的绘本角围满了孩子,周屿则举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记录着每一个热闹的瞬间。林砚和母亲守着“小博物馆”的摊位,时不时有人来翻看老相册,指着照片里的茶馆、青石板路问东问西。
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着一张老照片,眼眶忽然红了:“这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我离开安福里快四十年了,没想到还能看见以前的样子。”母亲赶紧递过一杯茉莉茶,笑着说:“您要是不嫌弃,就多留会儿,晚上在巷里吃碗汤圆再走,咱们安福里的门,永远为老住户敞开。”老人握着母亲的手,连连点头,后来还留下了联系方式,说秋天要带着家人回来看看。
市集快结束时,苏晚的绘本角传来一阵掌声——原来是孩子们听完故事后,自己画了“安福里的春天”,有画海棠花的,有画茉莉丛的,还有画大家一起种花的场景。苏晚把孩子们的画收集起来,贴在提前准备好的展板上,笑着说:“这就是咱们新绘本的‘儿童版插画’,以后出版了,一定给每个孩子送一本。”
傍晚,大家一起收拾摊位,王阿婆的小孙女拉着林砚的手,递给他一幅画:“林叔叔,这是我画的你和林奶奶,还有苏老师、周叔叔,我们一起在海棠树下喝茶。”画纸上,四个大人围着石桌,桌上放着茶杯,海棠花落在桌上,旁边还有一只小猫——是巷里的“团宠”流浪猫,如今已经被张师傅收养,有了名字叫“茉莉”。
林砚接过画,心里暖暖的。他看着巷里渐渐亮起的灯光,看着大家互相道别、约定下次再聚的场景,忽然明白,安福里的春天,从来不是只关乎花草的新生,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老住户的回归,是新故事的开始,是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的美好,是每个人都在为这片老巷付出心意的温暖。
晚上,林砚、苏晚、周屿和母亲坐在海棠树下,手里捧着刚泡好的新茶。风一吹,海棠花苞轻轻晃动,好像下一秒就要绽放。“明年春天,咱们的四季海棠应该也能开花了。”周屿看着刚种下的花苗,眼里满是期待。苏晚点头:“到时候我要把它画进新绘本的最后一页,就叫‘安福里的新生’。”
母亲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笑着说:“你们年轻人有想法,能把安福里的故事一直写下去,我和王阿婆他们啊,就给你们做点心、织围巾,守着这片巷,等着你们的新故事。”
林砚握着手里的茶杯,看着身边的人,看着即将开花的海棠树,忽然想起苏晚在新绘本草稿上写的一句话:“安福里的风,永远带着新生的气息,也永远藏着不褪色的温暖。”他知道,未来的安福里,还会有无数个这样的春天——有新的海棠开花,有新的故事发生,有新的人来到这里,成为安福里的一员。而他们,会一直在这里,守着这片老巷,守着这份温暖,让夏夜晚风里的回声,永远都有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