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盛世,
本书标签: 古代  无cp 

无题

盛世,

第二天一早,愿山河是被鸡叫吵醒的。柴房的窗缝里漏进些晨光,她摸了摸枕边的瓦片,指尖先碰到一片温软——是周奶奶夜里悄悄塞进来的旧棉絮,裹着点阳光晒过的味道。

她起身时,灶房已经冒起了烟。周奶奶正蹲在灶前添柴,见她出来,往锅里指了指:“煮了红薯粥,快趁热喝。”灶台上摆着个粗瓷碗,碗里卧着个荷包蛋,是她从没吃过的东西。

“我……”她攥着衣角,没敢动。周奶奶却把碗往她手里塞:“吃吧,昨天看你脸煞白,补补。”筷子是新削的,木头的纹路里还带着点湿意。她捧着碗,粥的热气扑在脸上,暖得鼻尖发颤。

去学堂的路要过一片麦田。周奶奶走在前面,灰布衫的衣角被风掀起,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衬裤。“先生姓陈,是个读过书的,”周奶奶回头看她,“他要是问起你的事,你不想说就不说,有我呢。”

学堂是间土坯房,墙上糊着旧报纸,报纸上的字她大多不认识,只认得个“天”字,和瓦片上的“山”字一样,都是方方正正的。院里有几个孩子在念书,声音脆生生的,像檐下的麻雀。

“周奶奶。”一个戴蓝布帽的先生迎出来,手里还捏着支粉笔。周奶奶把愿山河往身前拉了拉:“陈先生,这娃叫愿山河,想跟着你认几个字,不耽误你上课,就是在旁边听听。”

陈先生打量她一眼,目光落在她手上的布条上,没多问,只往屋里指了指:“屋里有个空座位,你坐那儿吧。”屋里的孩子都回头看她,眼神里有好奇,却没人像镇上的娃那样扔石子。

第一堂课学的是“人”字。陈先生在黑板上写,粉笔划过木板的声音沙沙的:“‘人’字就两笔,撇和捺,得撑着才能站得住。”愿山河攥着手里的瓦片,在心里跟着写。她想起叔家的驴,想起灶前的火,原来“人”不是只能像驴一样干活,还能这样站着。

中午在学堂后院吃饭,周奶奶给她带了个菜团子,里面混着荠菜。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凑过来,往她手里塞了颗野枣:“我叫春杏,你叫啥?”

“愿山河。”她小声说。春杏眼睛亮了亮:“这名字好听!我娘说山河就是大山大河,可好看了。”她摸了摸愿山河的手,“你的手怎么了?”

“划的。”她往回缩了缩手,春杏却从兜里摸出块碎糖:“给你,我娘说吃糖就不疼了。”糖是硬的,含在嘴里,甜得舌头都发颤。她从没吃过糖,原来甜是这样的味道。

下午学“家”字。陈先生说“家”是宝盖头下面一个“豕”,“豕就是猪,以前人家里有猪,就算有家了。”愿山河盯着黑板上的字,忽然想起周奶奶家的老母鸡,想起灶房的烟,想起碗里的荷包蛋。原来这就是“家”?不是青砖瓦房,是有人给你热粥,有人问你疼不疼。

放学时,春杏拉着她往河边走:“我带你去摸螺蛳,摸回来让我娘给你炒着吃。”河边的水很清,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春杏蹲在水边,袖子卷得老高:“你看这个,大吧?”螺蛳壳是青的,沾着点水草。

愿山河也蹲下来,指尖刚碰到水,就听见周奶奶在岸上喊:“山河!”她回头,见周奶奶手里拿着件花布衫:“给你做的,刚缝好。”布衫是用旧衣裳改的,上面补了块粉色的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

“我……”她想说不用,周奶奶却把布衫往她身上套:“穿上试试,别冻着。”布衫的领口有点紧,却是暖的,像裹着团阳光。春杏在旁边拍手:“好看!比我娘给我做的好看!”

夜里躺在柴房里,她摸着身上的花布衫,又摸了摸枕边的瓦片。月光把“山”和“河”的笔画照得亮堂堂的,她忽然想,等明天,要把“人”字和“家”字也刻在瓦片上。

第二天一早,她去劈柴时,在柴堆里发现了把小刀子,是周奶奶悄悄放的。她攥着刀子,在瓦片背面刻“人”字,刻得歪歪扭扭,却没像上次那样划到手。周奶奶在灶房喊她:“粥煮好了!”她应了声,把瓦片揣进怀里,往灶房走。

灶房的烟飘出来,和晨光混在一起,软乎乎的。她想起陈先生说的“人”字,想起春杏给的糖,想起周奶奶的花布衫。原来这山河里,真的有暖乎的东西。她要好好认字,好好劈柴,好好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踩着晨光,踩着暖乎,往前走。

上一章 周奶奶 盛世,最新章节 下一章 山河暖意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