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章 点破:物理老师的“最后一道题”
自我认知的惊雷炸响后,日子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又仿佛被加速了混乱的剪辑。
沈延变得有些……不对劲。
他依然会凑到崔思廷身边,但勾肩搭背的动作变得迟疑,触碰时像被静电打到一样迅速缩回。他依然会说话,但那些插科打诨里多了点小心翼翼的试探,眼神躲闪,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直视崔思廷的眼睛。他甚至开始避免和崔思廷单独相处,图书馆的约定被他用各种拙劣的借口推脱。
“老崔,那啥……周末我奶奶家有点事,去不了了!”
“老崔,这题……我问问周明也行……”
“老崔,我……”
崔思廷将这一切尽收眼底。沈延的退缩和反常,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自己内心同样无法平静的波澜。他比以往更加沉默,周身的气压更低。面对沈延的躲避,他没有追问,也没有任何表示,只是更加专注于眼前的书本和试卷,仿佛那是唯一能让他保持冷静的锚点。
两人之间那种曾经自然流淌的默契和亲密,被一种无形的、尴尬的张力所取代。像两块同级磁铁,既想靠近,又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开。
林薇看着这俩人一个像受惊的兔子,一个像加强版的冰山,急得嘴角都快起泡了,偏偏周明还在旁边乐呵呵地说:“看吧,我就说他们闹别扭了,兄弟之间常有事儿!”
这种诡异的低气压,一直持续到下周的物理竞赛小组集训。
这次的指导老师是学校特意从大学请来的张教授,一位在学界德高望重、眼光毒辣的老先生。集训内容是一场高强度的模拟测试,题目极难,时间紧迫。
考场里气氛凝重,只剩下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沈延做到后半程,被一道综合性的电磁场大题卡住了,思路陷入僵局,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习惯性地想看向旁边的崔思廷,寻求一丝灵感或者仅仅是心理上的支持,却在目光即将触及对方时,猛地刹住,强迫自己低下头,内心一片烦躁和无力。
崔思廷早已做完,正在检查。他感受到了旁边沈延的焦躁,眼角的余光能看到他抓耳挠腮、迟迟无法落笔的窘迫。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一种想要提示的冲动在胸腔里翻涌,却被他死死压住。现在的沈延,还会需要他的提示吗?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张教授收完卷子,并没有立刻让大家离开,而是踱步到讲台前,目光扫过下面或疲惫或沮丧的学生们。
“今天的题目,难度很大。”张教授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穿透力,“尤其是最后一道大题,考察的是知识整合与临场应变能力。”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似乎不经意地在崔思廷和沈延身上停留了一瞬,那眼神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不过,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道物理题。”张教授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我想说的是,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有时候,最大的障碍并非来自外界的难题,而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恐惧和犹豫。”
整个教室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张教授。
“我们害怕失败,害怕不被认可,害怕面对未知的结果。所以我们会退缩,会逃避,会给自己设置各种各样的‘边界’。”张教授缓缓说道,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地敲在每个人心上,尤其是某两个人。
“但是,真正的探索者,需要勇气。勇气去直面自己的内心,勇气去承认真实的渴望,勇气去打破那些自以为安全、实则束缚手脚的边界。”
沈延的心跳骤然加速,他感觉教授的话像是专门说给他听的。他偷偷瞥了一眼崔思廷,发现对方也微微绷直了脊背,垂着眼眸,看不清神色。
张教授继续说道:“无论是解一道物理题,还是面对人生中的其他问题,道理其实是相通的。当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看清了内心的方向,那么,所有的犹豫、所有的自我怀疑,都只是在浪费时间,增加不必要的熵增。”
“记住,清晰的认知和果断的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他的目光再次扫过那两人,这一次,带着一种近乎慈悲的了然和鼓励,“有时候,答案早已在心里,需要的,只是承认它的勇气。”
说完这番话,张教授便宣布下课,拿着试卷离开了教室。
教室里沉默了几秒,随即爆发出各种关于考题的讨论和哀嚎。但沈延和崔思廷却像是被定格在了原地。
沈延的脑子里嗡嗡作响,教授的话如同洪钟大吕,在他混乱的内心世界里撞开了一条清晰的通路。
恐惧?犹豫?边界?
是的,我在害怕。害怕一旦戳破,连兄弟都没得做。害怕面对未知的后果。害怕……被他讨厌。
所以我在逃避,在退缩。
但教授说,这是浪费时间,是熵增。
答案早已在心里……需要的只是承认的勇气。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崔思廷。几乎在同一时间,崔思廷也抬起了头。
四目相对。
没有了以往的躲闪和试探,没有了刻意维持的平静和疏离。在那瞬间的目光碰撞中,他们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同样翻涌的、无法再被忽视的情感,看到了被话语点破后、赤裸裸呈现出来的确认,以及那一丝如释重负的、破釜沉舟般的决绝。
周围同学的喧闹仿佛瞬间被隔绝。世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和彼此眼中再清晰不过的答案。
沈延深吸一口气,感觉一直压在胸口的巨石仿佛被移开了。他朝着崔思廷,极轻、却极其坚定地眨了一下眼。
崔思廷看着他,没有回避,没有否认。他微微抿了下唇,然后,几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
没有言语,但这个无声的交流,胜过千言万语。
他们明白了。
不是自我怀疑下的揣测,不是深夜里的辗转反侧。
而是在一位智者的“点拨”下,在彼此的目光中,无比确定地、共同确认了那份超越友谊的、名为“喜欢”的心意。
前路依然未知,挑战依然存在。
但至少在这一刻,他们选择了勇气,选择了直面自己的内心。
暧昧的迷雾被驱散,真实的感情浮出水面。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依然是未知数,但确定的心意,如同暗夜中的灯塔,给了他们前行方向。
张教授的“最后一道题”,他们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非标准答案的解答。而真正的生活考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