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中华始祖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五十七章 巡狩四方

中华始祖

晨曦微露,渭水河面泛起淡淡金辉。两岸的村落尚在沉睡,唯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预示着新的一日即将开始。在这片宁静中,两道身影悄然出现在河畔,他们的形貌普通如寻常旅人,唯有眼中深邃的智慧透露着不凡。

伏羲与女娲相视一笑,开始了他们最后一次漫长的巡行。这不是神明俯瞰众生的视察,而是如同慈祥的祖辈,悄然走访他们曾倾注心血的土地与子民。

第一站是河套平原的农田。时值春耕,农人们正依照历法指示的节气,在田间忙碌。一个老农扶着耒耜,正向年轻人们讲解着什么。

"看这土壤的湿度,今日播种正合适。"老农抓起一把土,轻轻捻开,"记住始祖教导: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年轻人认真听着,有人问道:"阿公,为何今年要比往年早三天播种?"

老农笑道:"这是巫觋大人根据新修订的历法算出来的。说是星辰运行略有变化,节气也要相应调整。"

伏羲与女娲站在田埂上,欣慰地看着这一幕。女娲轻声道:"他们不再机械地遵循旧历,而是懂得观察天象,灵活调整了。"

"正是。"伏羲点头,"而且你注意到没有,他们改进了耕具。"他指着田里一种新式的耒耜,"那器具的角度更加合理,省力不少。"

正说着,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是一群孩童发现了灌溉水车的一个问题,想出了改进方法。水车转动更加顺畅,引来大人们的称赞。

离开农田,二人来到西山脚下的市廛。时值月中,正是大集之日,各部落的人们带着货物从四面八方赶来。

市廛内人声鼎沸,却秩序井然。交易区按物品种类划分:东区是粮食果蔬,西区是皮革兽骨,南区是陶器工具,北区是布帛装饰。中央设有仲裁处,两位年长的巫觋正在处理一桩纠纷。

"你说这陶罐值五贝,但我看这罐体有细微裂纹,只值三贝。"一个买家说。

卖家急忙解释:"这不是裂纹,是烧制时自然的纹路,反而更加坚固。"

仲裁的巫觋拿起陶罐仔细察看,又敲击听声,最后判决:"确是天然纹路,但影响了美观。折中一下,四贝如何?"

双方欣然接受,交易完成。

伏羲微笑:"记得最初市廛开创时,还需要你我亲自裁定。如今他们已能自己处理得很好了。"

女娲却目光微凝:"但你看那边。"她指向北区的装饰品交易区,"有人开始用大量粮食换取华而不实的玉饰,这恐怕不是好兆头。"

果然,一个年轻人正用三袋粟米换取一枚雕花玉珮。他的同伴劝阻道:"这些够我们部落吃十天了!换这个做什么?"

年轻人不以为然:"你懂什么,现在大家都戴这个,没有的话会被笑话的。"

伏羲轻叹:"富裕滋生虚荣,这也是难免的。好在..."他话未说完,就见一位老觋走向那个年轻人。

"年轻人,"老觋温和地说,"玉之美,在于德而不在于形。始祖有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为不智。这三袋粟米,可救饥荒中之性命,你可想清楚了?"

年轻人面露惭色,最终只换了一枚小玉坠,将大部分粟米换了更有用的农具。

离开市廛,二人信步来到一处学舍。茅屋简陋,却书声琅琅。十几个孩童正跟随一位年轻巫觋学习文字。

"这个字念'德'。"巫觋在沙盘上写下一个符号,"意思是正直的品行,高尚的操守。始祖教导我们,做人要以德为先。"

一个梳着总角的小女孩举手问:"先生,怎么样才算有德呢?"

巫觋赞许地点头:"问得好。简单说,就是诚实守信,勤劳善良,尊重长辈,爱护幼小...就像前几天,你把自己省下的饼子分给那个逃荒来的孩子,那就是有德的表现。"

小女孩眼睛亮了起来,用力点头。

窗外,伏羲与女娲相视而笑。"德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女娲欣慰地说。

然而巡行中,他们也看到不少问题。

在北方一个部落,人们因连续丰收而变得懈怠。日上三竿,还有许多人在睡懒觉,田地里杂草丛生。仓库里粮食堆积,却因保管不当而开始霉变。

当夜,女娲托梦给部落首领。梦中,她展示了因懈怠而荒芜的田地,因浪费而霉变的粮食,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饥荒景象。首领惊醒后,冷汗淋漓,第二天便召集全部落,重整纪律。

在南方,两个部落为了一片果林的归属再起争执。双方各执一词,几乎要兵戈相向。

伏羲让一位路过的巫觋"偶然"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界碑,上面刻着清晰的界限划分。双方看到界碑,都感到惭愧,互相道歉,重归于好。

最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年轻人开始质疑一切传统。"为什么一定要遵守这些规矩?""始祖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

对此,伏羲对女娲说:"质疑是智慧的开端,但需要正确引导。"

于是,在一些部落的祭祀中,巫觋们开始讲述伏羲女娲当年制定各种规矩的缘由:历法是为了更好地农耕,礼仪是为了和谐共处,文字是为了传承智慧...让年轻人理解规矩背后的道理,而不是盲目遵循。

巡行的最后一段,他们来到了当年补天之地。那里已经建起了一座庄严的祭坛,每年都有来自各部落的人前来祭拜。

在祭坛旁,他们意外地遇到了当年那个在洪水中被女娲救起的孩童,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部落长老。他正在向年轻人讲述当年的故事。

"...那时天地几乎重归混沌,是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撑四极,才有了今天的太平盛世。"老人的眼中闪着泪光,"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始祖的恩德。"

一个年轻人问:"长老,始祖到底是什么样子?"

老人望向远方,微笑道:"他们就像最慈爱的父母,既给予我们生命,又教导我们成长。但最重要的是,"他顿了顿,"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不依赖他们而自立。"

伏羲与女娲站在不远处,听着这番话,心中满是欣慰。

夜幕降临,二人登上最高的山巅,俯瞰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万家灯火如星辰洒落大地,远处传来隐约的歌声,那是人们在欢庆丰收。

"还记得最初吗?"女娲轻声道,"他们连火都害怕,见到雷电就躲进山洞。"

伏羲微笑:"如今却能够观星测象,治水修渠,创造文字,建立城邦。虽然还有不足,但自我修正的力量已经萌芽。"

女娲点头:"是啊,我们看到有人懈怠,就有人勤劳;有人奢侈,就有人节俭;有人争执,就有人调解。这或许就是文明自我平衡的能力。"

最后一次巡狩,是一次无声的告别。他们没有显圣,没有训诫,只是默默地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将每一处山川河流,每一张笑脸泪水,都深深印刻在心中。

他们的足迹印刻在山川河流之间:在渭水之滨,他们曾坐而论道的地方,后人立起了"羲皇台";在不周山下,女娲补天之处,人们称之为"女娲山";在伏羲推演八卦的高岗,被尊为"风后岭"...

这些地名成为后人追忆始祖圣迹的所在,但更重要的是,伏羲与女娲的精神已经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阴阳调和,天人合一。

黎明时分,二人最后看了一眼这片蓬勃的土地,转身步入晨雾之中。神祇的时代即将圆满落幕,而人类的时代,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明的火炬已经传递,未来的篇章,将由人类自己书写。

————

消息

【剧本】《黑红》已完结,欢迎欣赏、指正,谢谢!

上一章 第五十六章 神迹渐隐 中华始祖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五十八章 泰山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