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中华始祖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六十一章 玉帛荐瑞

中华始祖

自东海归来后,伏羲与女娲居于渭水源头的一处幽静山谷。这里曾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圣地,如今成了他们与人间的最后连接之处。渐渐地,人们察觉到始祖身上的变化——他们的形态开始变得时而凝实如常,时而透明如雾,周身常笼罩着一层柔和的光晕,仿佛由天地间的光芒凝聚而成,不再完全属于这个尘世。

这种变化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一种缓慢的、庄严的消退,如同落日余晖般绚烂而又令人心碎。各部落的巫觋们首先通过观测天象和占卜得知了这一讯息:始祖即将完全回归天地。

消息传开,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恐慌与哀恸,反而是一种深沉的、庄严的感恩之情在人们心中涌动。历经沧桑的文明已然明白,这不是永别,而是功成身退;不是终结,而是升华。

各部落首领与巫觋齐聚涂山,商议如何表达对始祖的感激与送别。没有争吵,没有分歧,众人心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出同一个念头:应当以天地间最纯净、最珍贵的物品,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荐瑞"仪式。

"始祖不慕金银,不贪享受,唯重天地至理与人心至诚。"老首领稷声音哽咽却坚定,"我们当以何物表达心意?"

大巫觋苍沉思良久,缓缓道:"《易》云:'乾为天,为玉,为金;坤为地,为布,为釜。'玉乃石中之精,聚天地灵气,象征伏羲始祖的睿智高洁;帛乃丝中之华,经千丝万缕织就,象征女娲始祖的创造慈爱。以玉帛荐瑞,最为适宜。"

众人皆以为然。于是号令传遍四方:各部落不备金银,不备珍馐,唯备玉帛,前往圣地,表达最后的敬意。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华夏大地陷入了一种庄严而忙碌的准备中。

西山部落的玉工们深入矿山,寻找最纯净的玉料。老玉工岩已经三百多岁,双手布满老茧,却亲自带领族人开采一块巨大的白玉。"小心些,"他反复叮嘱,"每一凿都要带着敬意,这是献给始祖的心意啊。"他们要将这块白玉雕成玉璧,象征天圆地方,感念伏羲定立天地秩序之功。

河洛部落的织女们日夜不停地织造帛画。首领织亲自挑选最光滑的蚕丝,用百种花草染出绚丽的色彩。"这一缕金色,象征始祖给我们的智慧之光;这一缕青色,象征始祖治理的江河..."她一边织一边喃喃自语,眼泪不时滴落在丝绸上,化作永远洗不去的深情。

南山部落的匠人制作玉琮,外方内圆,象征天地贯通。他们记得女娲炼石补天、贯通天地的伟业。

北原部落打磨玉圭,锋锐正直,象征伏羲定立的道德法则。

东海部落贡献珍珠,嵌在玉器上,象征文明如珍珠般璀璨。

就连最偏远的部落也派出了使者,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跋山涉水而来。一个只有百余人的小部落,献上了一块天然的阴阳鱼形奇石;一群牧人用羊毛织成了伏羲女娲的画像;几个孩童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粗糙却充满真情的泥塑玉器。

约定的日子到了。黎明时分,山谷中薄雾缭绕,晨光透过雾气,洒下万道金辉。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安静有序,没有喧哗,没有哭泣,只有庄严的沉默。

伏羲与女娲坐在山谷中央的高台上,他们的身形在晨光中几乎透明,仿佛随时会化作光芒消散。但他们的笑容依然温暖,眼神依然充满慈爱。

仪式开始。没有繁琐的礼节,没有冗长的颂词,只有真诚的献礼。

西山部落首先上前,献上那方巨大的白玉璧。老玉工岩跪地而言:"感念始祖定立天地,使我等有生存之所。此璧象征天地方圆,愿始祖功德如天覆地载,永世长存。"

伏羲微微点头,手指轻触玉璧。刹那间,玉璧散发出温润的光芒,上面的纹理仿佛活了过来,流转着天地的奥秘。

河洛部落献上丝绸帛画。织展开画卷,上面精美地织出了伏羲演八卦、女娲补天的景象。"感念始祖开创文明,使我等脱离蒙昧。此帛象征创造不息,愿始祖智慧如蚕丝不绝,代代相传。"

女娲伸手抚摸帛画,画中的景象仿佛动了起来,散发出温暖的光辉。

接着,各部落依次献礼:

南山部落献玉琮,感念贯通天地;

北原部落献玉圭,感念订立法则;

东海部落献珍珠,感念文明教化;

牧人献羊毛织像,感念养育之恩;

孩童献泥塑玉器,感念启蒙之德...

礼物堆满了山谷,在晨光下熠熠生辉。玉器温润的光泽与丝绸流动的光彩交相辉映,整个山谷仿佛变成了一个神圣的光之殿堂。

最令人动容的是,每个部落献礼时,不是祈求保佑,而是真诚地表达感恩:"您的恩德,我们铭记;您的功绩,堪比美玉;您的慈爱,温暖如帛。"

伏羲与女娲行走于玉帛之间,光芒所及,那些美玉愈发温润通透,那些丝绸愈发流光溢彩,仿佛被赋予了永恒的神韵。这不是神力的加持,而是心意的共鸣,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之间最后的、最深切的交流。

女娲捧起一匹普通的麻布——这是一个贫困部落所能献上的最好礼物。她轻声道:"心意之重,不在物贵。一缕麻,一丝帛,皆是至诚。"

伏羲拾起孩童献上的泥塑,那粗糙的造型却充满了纯真的敬意:"文明之基,不在精巧,而在本心。"

正午时分,献礼达到高潮。所有部落的礼物都已陈列,整个山谷被玉帛的光芒照亮。忽然,人们自发地跪拜,齐声诵念:

"玉德昭昭,喻吾祖之智;

帛光灿灿,喻吾妣之爱。

荐瑞于天地,表心于始祖。

恩德永铭,不敢或忘!"

声音在山谷中回荡,震撼天地。在诵念声中,伏羲与女娲的身影开始变得更加透明,几乎与光芒融为一体。但他们脸上的笑容却愈发灿烂,那是一种使命圆满的欣慰,是一种看到孩子真正长大的喜悦。

夕阳西下时,仪式接近尾声。伏羲与女娲站在高台上,做了最后的回应。

伏羲的声音如同玉磬清鸣:"见玉如见天地之理,望尔等持守如玉之德。"

女娲的声音如同丝竹悦耳:"见帛如见创造之心,望尔等传承如帛之华。"

说完,他们的身形完全化作光芒,缓缓升腾,与满谷的玉帛光辉交融在一起,再也分不清彼此。

人们没有哭泣,只是静静地跪拜,直到夜幕完全降临,星辰缀满天空。那些玉帛在夜色中依然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仿佛始祖的眼睛,温柔地注视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从此,"玉帛"成为中华文明中最崇高的礼器,象征着智慧与慈爱、秩序与创造、感恩与敬意。而"化干戈为玉帛"也成为和平与文明的最高象征,代表着以智慧和慈爱化解冲突的至高境界。

许多年后,这个山谷被称为"荐瑞谷",成为各部落定期举行和平盟约的神圣场所。每当盟约达成,人们都会交换玉帛,纪念那次无声的盛宴——那是人间对神祇最纯粹、最隆重的答谢与告别,也是人类文明真正成熟的标志。

玉之光永恒温润,帛之华永远流彩。在这光芒中,始祖的精神得以永恒,文明的薪火得以传承。而那场无言的荐瑞之礼,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深处最珍贵的记忆,提醒着世世代代:文明的真谛,在于创造与感恩,在于智慧与慈爱,在于玉一般的高洁品德,帛一般的温暖情怀。

————

消息

【剧本】《黑红》已完结,欢迎欣赏、指正,谢谢!

上一章 第六十章 化龙归墟 中华始祖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庙祀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