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化龙归墟后的第一个春天,华夏大地上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空寂。虽然阳光依旧温暖,草木依然萌发,但人们心中总觉缺失了什么。那种随时可以得到指引、获得庇护的安心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失落与绵长的思念。
老首领稷常常独自坐在渭水边,望着流水发呆;大巫觋苍夜观天象时,总觉得星辰比以往更加遥远;就连市廛中的交易似乎也少了往日的热闹,人们说话的声音都轻柔了许多。
"始祖无处不在,却又触不可及。"一个年轻的巫觋在记录中这样写道。这种矛盾的情感困扰着所有人。他们相信伏羲女娲化为了天地,但天地如此浩瀚,该向何处寄托这份崇敬与追思?
转机发生在一次各部落的盟会上。当大家讨论如何纪念始祖时,西山部落的首领忽然说:"那日在荐瑞谷,我看着满谷的玉帛光辉,忽然觉得始祖就在那光芒中与我们同在。我们需要一个地方,一个能够安放这份思念的地方。"
这句话点亮了所有人心中的明灯。是的,他们需要一个具体的场所,来寄托这份无处安放的崇敬,来延续与始祖的精神连接。
于是,庙祀之礼应运而生。
各部落纷纷派出最智慧的巫觋,跋山涉水,寻找风水佳地。他们要找的是"天地之气交泰,山水之势环抱"的圣地,既要有通达天宇的高旷,又要有厚载大地的沉稳。
最终,在涂山南麓选定了一处宝地:背靠巍巍山峦,面临滔滔渭水,左右有青龙白虎两山环抱,中有明堂开阔。这里正是当年伏羲女娲最早教导万民的地方。
修建庙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庄严的祭祀。来自各部落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没有人计较工时报酬,每个人都将以能参与修建始祖庙宇为荣。
"一木一石皆需至诚。"大巫觋苍亲自监督,对每根梁木、每块石材都严格要求,"庙宇非为华美,而为至敬。"
工匠们伐木时不伤幼树,取石时不坏山形,所有材料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净化。整个修建过程安静而有序,只有斧凿之声与诵经之声相和,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法事。
三个月后,庙宇建成。它并不宏伟奢华,而是古朴庄严,与周围山水浑然一体。青石为基,原木为柱,茅草为顶,却自有一股神圣气息。
庙中并不设立具体偶像。大巫觋苍解释道:"始祖形象神圣,非人力所能描摹。且始祖已化天地,若塑像反落了下乘。"
取而代之的是精心选择的象征物:
庙中央设立一块巨大的灵石,高约九尺,通体黝黑却隐现星光,象征宇宙本源与天地至理。这是从泰山之巅请来的圣石,据说曾受日月精华滋养万年。
左侧悬挂一面巨大的龟甲,上面刻着完整的八卦图像,周围环以六十四卦符号。龟甲经过特殊处理,散发着淡淡的灵光,象征伏羲的智慧与宇宙秩序。
右侧摆放着一个朴素的陶罐,罐中盛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泥土。陶罐旁供着一枚五彩石,光芒流转,仿佛还在熔炼之中。这象征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创造与牺牲。
庙宇四周的墙壁上,刻着伏羲女娲的主要功绩:开天辟地、造人补天、创制八卦、制定历法、创立文字、教导人伦...每一幅石刻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创世的历史。
庙宇落成之日,举行了第一次盛大祭祀。各部落首领与巫觋提前三日沐浴斋戒,不食荤腥,不语杂言,专心净心。
祭祀当天黎明,众人身着整洁的麻衣,手持祭品,默默汇聚到庙前广场。没有人指挥,却秩序井然;没有人说话,却心意相通。
旭日东升之时,号角长鸣,祭祀开始。
首先由三十六位巫觋吟唱《开天辟地颂》,歌声古朴庄严,讲述宇宙从混沌到有序的创世过程;
接着献祭:各部落献上最洁净的五谷、最甜美的果酒、最精美的丝帛。这些祭品并不焚烧,而是整齐地摆放在祭台上,象征与始祖共享丰收;
然后由大巫觋苍诵读祭文,歌颂伏羲女娲的丰功伟绩。祭文不是简单的赞美,而是详细叙述了始祖如何教导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整个过程;
最后是祭祀之舞:七十二位舞者身着青色礼袍,手持羽翣玉圭,跳起庄严的八佾之舞。舞步刚柔并济,象征阴阳调和;队形变化莫测,暗合八卦玄机。
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哭泣,没有人哀求,只有庄严的敬意与深沉的感恩。当祭祀达到高潮时,奇迹发生了:庙中的灵石忽然散发出柔和的光芒,龟甲上的卦象似乎活了过来,五彩石流转出绚丽的光彩。
"始祖听到了!始祖看到了!"有人低声惊呼,随即被长者制止——这不是惊奇的时候,这是神圣的时刻。
祭祀持续了整整一天。日落时分,当最后一道余晖照在庙宇上时,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跪拜行礼,心中充满了一种奇特的安宁与力量。
从那以后,庙祀成为各部落最重要的活动。每年春分、秋分、伏羲诞辰、女娲诞辰、补天之日等特定时节,都会举行大小不等的祭祀。
更重要的是,庙祀不仅是对神祇的崇拜,更是对自身文明根源的追溯和认同。每次祭祀,都是一次文明的重温;每次颂唱,都是一次教诲的强化;每次跪拜,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分散的各部落因为共同的庙祀而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来自何方,无论说什么方言,只要在始祖庙中,他们就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姐妹。庙祀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将散落的部落团结在共同的血脉和文化记忆之下。
庙宇也成了传授知识的场所。祭祀之后,巫觋们会在庙前广场教导年轻人学习文字、历法、医药;长者们会讲述始祖的故事和部落的历史;歌者们会传唱古老的歌谣和新编的史诗。
甚至部落间的纠纷调解也会在庙中进行——在始祖的象征面前,人们更容易放下私利,寻求公正。
岁月流转,庙宇历经修葺扩建,但始终保持最初的朴素与庄严。那块灵石、那面龟甲、那个陶罐和那枚五彩石,始终被精心保管着,成为镇庙之宝。
而庙祀之礼,也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仪式规范,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源头。后世所有的宗庙祭祀,都可以追溯到这最初的始祖庙祀。
每当月圆之夜,庙宇中总会传出悠扬的诵经声。那不是在祈求什么,而是在感恩,在铭记,在传承。始祖的故事、教诲、精神,通过一次次祭祀活动,被反复强化和传承,深深烙印在民族意识的最深处。
庙祀肇始,标志着中华文明从依赖神祇指引,走向了自立传承的新阶段。始祖虽已归化天地,但他们的精神却在庙祀中得以永恒,在文明中得以延续,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得以流传。
这座最初的庙宇,就像文明的不灭明灯,照亮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提醒着世世代代:不忘本来,方能开创未来;敬畏始祖,即是尊重自己;传承文明,即是延续生命。
————
消息
【剧本】《黑红》已完结,欢迎欣赏、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