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悬疑小说 > 骨语探微
本书标签: 灵异悬疑 

第十二章 归处

骨语探微

开春后的第一场梨花雨落时,宁慧悠正坐在宁府的梨树下翻着江南寄来的信。信是小石头写的,字迹比去年工整了许多,说江南的秧苗刚插下去,田埂上的野花开得像撒了把碎金子,还说王氏婶子给她缝了件新的苎麻小褂,等秋收后就托人送来。

“姑娘,宫里来人了,说皇上让您去趟御书房。”春桃掀着帘子出来,鬓角沾了片雪白的梨花。

宁慧悠把信折好塞进袖里,起身拍了拍裙摆上的花瓣:“知道了。”她如今虽挂着“慧安郡主”的衔,却不常进宫——新皇登基后根基渐稳,朝堂诸事已不需她过多帮手,她倒乐得在府里陪着宁决,或是去京郊的庄子上看看庄稼。

进宫时御书房里正飘着墨香。新皇穿着明黄色的常服,正对着一幅地图出神,见她进来,笑着指了指桌边的茶:“刚沏的雨前龙井,你尝尝。”

宁慧悠谢了恩坐下,见地图上圈着江南的地界,忍不住问:“皇上是在看江南的漕运?”

“嗯。”新皇点头,指尖点在地图上的“苏州”二字,“去年江南水灾,漕运断了大半,今年得好好整治整治。朕想派个人去江南督办漕运,思来想去,还是你去最合适。”

宁慧悠愣了愣:“臣女?”

“你熟江南的性子,又懂账册漕运的事。”新皇道,“再说,小石头也在江南,你去了正好能照看他。”他顿了顿,眼里带着些期许,“朕知道你恋着京里的安稳,但江南漕运关乎国库,实在缺个得力的人。”

宁慧悠沉默了。她确实喜欢京里的平静,可江南漕运若真出了岔子,受苦的还是百姓。而且……她也确实想去看看小石头,看看江南的田埂是不是真像他信里写的那样,开满了野花。

“臣女遵旨。”她起身躬身道。

新皇笑了:“朕就知道你不会推辞。明日就动身吧,朕已经让人备好了船,亲兵也给你调了二十个,都听你差遣。”

回到府里时,宁决正在给梨树剪枝。见她回来,放下剪刀问:“皇上找你何事?”

宁慧悠把去江南督办漕运的事说了说。宁决听完,眼里闪过丝不舍,却还是点了点头:“去也好。你这些年在京里待着,也该出去走走了。只是江南水路多,你性子又急,凡事记得多留个心眼。”

“我知道。”宁慧悠抱住她的胳膊,“娘要是想我了,就给我写信,我很快就回来。”

“傻丫头。”宁决笑了,拍了拍她的手,“娘还能不想开?你去办正事,娘在京里给你守着家。”

第二日一早,宁慧悠带着亲兵和春桃,坐上了往江南去的官船。船顺流而下,两岸的柳树绿得发亮,偶尔能看见田埂上有农人在插秧,戴着草帽弯着腰,像株株扎根的稻禾。

“姑娘你看,那是不是小石头信里说的野花?”春桃指着岸边的花丛喊道。

宁慧悠顺着她的手看去,见岸边开着成片的小黄花,风一吹晃悠悠的,果然像碎金子。她笑着点头:“是呢。”心里竟有些迫不及待想见到小石头了。

船走了半月才到苏州。苏州知府早已在码头等着,见了宁慧悠,连忙躬身行礼:“下官参见慧安郡主。郡主一路辛苦,下官已备好了住处。”

“有劳知府大人。”宁慧悠道,“住处不必太讲究,离漕运码头近些就好。另外,帮我查查一个叫小石头的少年,住在李家村,跟着他婶子王氏过活。”

“下官这就去办!”知府连忙应声。

住处就安排在漕运码头旁的一处宅院,不大却干净。宁慧悠歇了一日,第二日一早就去码头查看漕船。码头上很热闹,漕工们扛着粮袋往来穿梭,号子声此起彼伏。她走到一艘漕船旁,见船工正往舱里装粮,便问:“这船粮是往哪儿运的?”

船工见她穿着体面,连忙停下手里的活:“回姑娘的话,是往京里运的。本该上月就走,可码头的管事说要等‘验粮’,一直拖着。”

“验粮?”宁慧悠皱起眉,“有什么好验的?”

船工压低声音道:“姑娘有所不知,这‘验粮’就是要钱呢。管事说粮袋里有沙土,得花钱‘清干净’,不然就不让走。”

竟是有管事在中间克扣!宁慧悠心里沉了沉,又问:“这管事是谁?”

“是漕运使张大人的小舅子,姓刘,大家都叫他刘管事。”船工道,“没人敢惹他。”

宁慧悠没再问,转身往漕运使衙门去。漕运使张大人听说她来了,连忙出来迎接,脸上堆着笑:“郡主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

“张大人客气了。”宁慧悠淡淡道,“我刚去码头看了看,听说漕船都在等‘验粮’?”

张大人脸色微变,连忙道:“是下官管束下属不严!那刘管事是个粗人,不懂规矩,下官这就去训他!”

“不必了。”宁慧悠道,“我要亲自去看看‘验粮’是怎么回事。”

张大人不敢推辞,只能跟着她往码头去。刚到码头,就见个肥头大耳的汉子正叉着腰骂船工:“这点钱都舍不得出?还想让船走?没门!”

“刘管事。”宁慧悠喊了一声。

刘管事回头见是张大人陪着的贵人,愣了愣,没敢再骂。张大人连忙道:“还不快给郡主行礼!这是京里来的慧安郡主,督办漕运的!”

刘管事吓得“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小人……小人参见郡主!”

“你验粮是怎么验的?”宁慧悠问。

“就……就是看看粮袋里有没有沙土……”刘管事结结巴巴地说。

“我看你是眼里只有银子,没看见粮食。”宁慧悠声音冷了些,“把你这几个月收的‘验粮钱’都交出来,还给船工。再敢克扣,就把你押去衙门问罪!”

刘管事连忙点头:“小人交!小人这就交!”

张大人在一旁擦着汗:“郡主放心,下官定会好好管束下属,绝不再让这种事发生。”

宁慧悠没理他,又去查看了几艘漕船,见粮袋都完好无损,才松了口气。

回到宅院时,知府派人来报,说找到了小石头。宁慧悠眼睛一亮,连忙让人把他带来。

没一会儿,就见个半大的少年跟着差役走进来,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个子长高了不少,眉眼也长开了,只是见了宁慧悠,还是有些怯生生的。

“姑娘。”他小声喊了一句。

“小石头!”宁慧悠笑着走上前,“长这么高了!”

小石头挠了挠头,脸有些红:“姑娘,我听说你要来,就跟婶子说了,想来给你帮忙。”

“好啊。”宁慧悠道,“正好我缺个熟悉路况的人,你就跟着我吧。”

接下来的几日,宁慧悠带着小石头在苏州城查漕运账目,又去周边的码头看了看。小石头对江南的水路很熟,哪条河浅哪条河深都知道,帮了不少忙。

这日两人查完账目往回走,路过一条小巷时,忽然听见里面传来哭声。小石头皱了皱眉:“是王婆家的声音。她家男人是漕工,前几日运粮时掉水里了,还没找到尸首呢。”

宁慧悠跟着他走进巷里,见个老妇人正坐在门槛上哭,旁边站着个小姑娘,抱着老妇人的胳膊劝。

“王婆,怎么了?”小石头走上前问。

老妇人见是他,哭得更凶了:“小石头啊……漕运使衙门说……说我男人是自己不小心掉下去的,不给抚恤金……还说……还说要扣我们家的粮!”

宁慧悠心里一沉——漕工落水失踪,衙门不仅不给抚恤金,还要扣粮?

“为什么扣粮?”她问。

老妇人道:“说……说我男人运粮时丢了一袋粮,得赔……可那粮明明是被水冲走的啊!”

宁慧悠皱起眉。她查账时见过漕运的规矩,漕工若因公务落水,不仅有抚恤金,丢了的粮也不用赔。这漕运使张大人,怕是又在中间做了手脚。

“王婆你别哭了。”宁慧悠道,“这事我管了,定会给你个说法。”

回到宅院,宁慧悠立刻让人去查王婆男人落水的事。查了两日才查到——原来王婆男人落水前,曾撞见刘管事偷偷往水里扔粮袋,想私吞粮食,刘管事怕他说出去,就趁他不注意把他推下了水。张大人收了刘管事的银子,就把这事压了下来,还想扣王婆家的粮。

“太过分了!”小石头气得脸都红了,“我去找他们理论!”

“别去。”宁慧悠拉住他,“我们得有证据才能扳倒他们。”

她想了想,对春桃道:“你去码头找几个相熟的漕工,问问他们有没有见过刘管事私吞粮食。另外,让人盯着刘管事,看他把私吞的粮食藏在哪儿了。”

春桃应声而去。

又过了几日,春桃带来了消息:“姑娘,找到了!漕工们都说见过刘管事半夜往城外的仓库运粮,我们跟着去看了,仓库里堆了不少粮袋,上面还印着漕运的记号呢!”

“好!”宁慧悠道,“明日我们就去仓库,把粮食运回来,再把刘管事和张大人抓起来!”

第二日一早,宁慧悠带着亲兵和小石头,往城外的仓库去。刚到仓库门口,就见刘管事正带着几个家丁往车上装粮袋,显然是想把粮食运走。

“刘管事!你在干什么?”宁慧悠厉声喊道。

刘管事见是她,吓得脸色发白,转身就想跑。亲兵们立刻上前,把他和家丁都按住了。

宁慧悠走进仓库,见里面果然堆着不少粮袋,都印着漕运的记号。她让人把粮袋都搬到车上,又对刘管事道:“说!王婆男人是不是你推下水的?”

刘管事还想狡辩,可被亲兵打了几巴掌,就疼得招了:“是!是我推的!他看见我私吞粮食,我怕他说出去……”

“张大人是不是也知道?”宁慧悠问。

“知道!他收了我五十两银子!”刘管事道。

宁慧悠没再问,让人把刘管事绑起来,又带着粮食往漕运使衙门去。张大人见她带着粮食和人来,吓得魂都没了,连忙跪下求饶:“郡主饶命!下官知错了!下官再也不敢了!”

“你贪墨漕粮,草菅人命,还敢求饶?”宁慧悠冷声道,“把他也绑起来,和刘管事一起送去知府衙门,让知府审清楚!”

知府不敢怠慢,立刻开堂审案。刘管事和张大人都招了供,还牵扯出他们前几年贪墨的不少漕粮。知府当即判了刘管事死刑,张大人流放三千里,又给了王婆抚恤金,还把扣的粮还了回去。

苏州的漕工们听说了,都跑到宅院门口给宁慧悠磕头,说她是“青天大老爷”。

宁慧悠看着他们,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她来江南督办漕运,不就是为了让这些辛苦的漕工能好好过日子吗?

漕运的事解决了,宁慧悠又在江南待了几日,把后续的事安排好。这日她正收拾东西准备回京城,小石头忽然来找她,手里拿着个小小的布包。

“姑娘,这个给你。”他把布包递给她。

宁慧悠打开一看,里面是颗圆润的鹅卵石,上面用红漆画着朵小小的梨花,画得歪歪扭扭的,却很用心。

“我在河边捡的。”小石头道,“婶子说,姑娘喜欢梨花,这个就当……就当我送你的礼物。”

宁慧悠笑着把鹅卵石收起来:“我很喜欢。小石头,你以后想不想去京城?我让王副将教你武功,再请先生教你念书。”

小石头眼睛一亮,又摇了摇头:“不了姑娘。我想留在江南,帮着婶子种地,还想……还想帮着照看漕运的事,像姑娘一样,帮大家做事。”

宁慧悠愣了愣,随即笑了:“好。你想留在这儿,就留下吧。”

离开江南那日,小石头和王氏来码头送她。船开的时候,小石头站在码头挥手,一直到船看不见了才离开。

宁慧悠坐在船头,手里捏着那颗画着梨花的鹅卵石,看着两岸的风景渐渐远去。心里忽然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处,小石头的归处是江南的田埂和漕运码头,而她的归处,是京里的宁府,是那棵年年开梨花的老梨树,是娘温暖的笑容。

回到京城时,已是初夏。宁府的院子里绿意盎然,宁决正坐在梨树下喝茶,见她回来,笑着招手:“回来了?瘦了些呢。”

“娘。”宁慧悠走上前,挨着她坐下,“江南的事都办好了,漕运通畅了,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了。”

“好,好。”宁决拍着她的手,眼里满是欣慰,“回来就好。厨房炖了你爱吃的鸡汤,快进去喝。”

宁慧悠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梨树上。梨树的叶子绿得发亮,虽然不是开花的时节,却透着勃勃生机。她知道,不管她走多远,不管经历多少事,这里永远是她的家,是她最安稳的归处。

以后的日子,她会陪着娘,守着这个家,看着院子里的梨花年年盛开,看着京里的百姓安稳度日。这或许就是她想要的,最简单也最踏实的幸福。

上一章 第十一章 余烬 骨语探微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三章 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