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悬疑小说 > 骨语探微
本书标签: 灵异悬疑 

第三十章 棺钉(下)

骨语探微

村西破庙的香案下还留着半截蜡烛,烛泪凝在青砖上,结成蜡黄的硬块。宁慧悠蹲下身,用银簪刮起一点烛泪——和李员外袖口沾着的蜡渍一模一样。她让人在香案后挖掘,没挖两尺就碰到了木板,撬开一看竟是个木箱,里面装着十几卷旧书,最上面那卷的封皮写着“张生文稿”。

“是张秀才的文章。”京兆尹翻着文稿,“这篇《策论》写得比李员外当年中举的卷子还好,若是没被换,中举的该是他。”

宁慧悠捏着文稿的边角——纸页边缘有被虫蛀的痕迹,却被人用浆糊小心粘过,显然是常被翻阅的。她忽然想起李员外说“前前后后给了张秀才快一百两”,若真是偷换卷子的愧疚,何必等到被纠缠才给钱?

“去李员外家的书房看看。”

李员外的书房在宅院深处,书架上摆着不少功名匾额,最显眼的是当年中举的捷报。宁慧悠让衙役搬开书架,见后面的墙是空的——墙上挂着幅仕女图,图轴里夹着张字条,是张秀才的笔迹:“李兄若肯还我文稿,前事一笔勾销。”

“文稿?”京兆尹愣了愣,“不是卷子?”

宁慧悠展开仕女图,见画背面用朱砂写着行小字:“文稿藏于祠堂香炉下。”她立刻带人往李家祠堂去。祠堂的香炉积着厚厚的香灰,挪开一看,底下果然有个木盒,里面装着本手抄的诗集,扉页写着“赠李兄”,落款是张秀才的名字。

“这诗集是张秀才年轻时写的。”跟着来的老族长叹道,“当年两人是同窗,好得能穿一条裤子。张秀才的诗写得好,李员外总说要帮他刊印,没承想……”

没承想李员外看中了诗集里的几首咏史之作,稍作修改就署上自己的名字,在京中得了文名,才得以中举做官。张秀才后来发现了,却念及旧情没声张,只偶尔来借些银子,想自己刊印诗集。

“是我误会他了。”李员外得知后,在牢里哭得捶胸顿足,“他哪是讹我?是想让我帮他把诗集印出来啊!我还以为他揪着换卷子的事不放……”

当年科考张秀才确实落榜了,却不是因为卷子被换——他考前染了风寒,字迹潦草才被主考官刷下。李员外中举后心里不安,总觉得张秀才会记恨,才对他的借钱格外敏感,竟被王铜匠钻了空子。

“王铜匠怎么知道‘换卷子’的说法?”宁慧悠忽然问。

老族长想了想:“前几年村里说书的讲过‘偷换考卷’的戏文,王铜匠总去听,说不定是编的。”

真相水落石出时,天已放亮。王铜匠在铁铺的地窖里被搜出更多赃物——除了张秀才和张二的银子,还有他当年杀人抢来的玉佩。他见无法抵赖,终于招认所有罪行。

李员外虽没杀人,却因隐瞒不报被削了功名,罚银五百两刊印张秀才的诗集。张秀才的棺木被迁到李家祖坟,与李员外的父母葬在一处,墓碑上刻着“同窗张公之墓”,是李员外亲手写的。

宁慧悠走出李家洼时,小满的雨又下了起来,打在新栽的柳树上沙沙响。张二的媳妇拿着官府给的抚恤金,在村口摆了个小摊子卖针线,见她来便低头道谢:“多谢郡主还了我当家的清白……他虽贪财,却不该死得不明不白。”

回府的路上,京兆尹捧着刚印好的诗集叹气:“若是当年李员外肯帮张秀才刊印诗集,也不会有这些事了。”

宁慧悠翻着诗集,见最后一页写着行小字:“与李兄别后三载,见柳思人,诗成泪落。”字迹温润,哪有半分贪得无厌的样子?她忽然想起那枚被张秀才攥在手里的莲花钉——钉身的锈迹里,竟夹着片干枯的柳叶。

或许他到死都没明白,为何当年的同窗会对自己痛下杀手。

院角的梨树已结了青果,宁决坐在廊下翻着卷宗,见她回来便笑道:“这案子了结得倒干净。”

“干净?”宁慧悠把诗集放在石桌上,“不过是把被尘土埋住的人心,又挖出来晒了晒罢了。”

风吹过梨树叶,落在诗集上沙沙响,像是有人在轻轻读诗。宁慧悠知道,有些误会一旦结了,就算真相大白,也补不回那些枉死的人和错过的岁月。就像那枚莲花钉,钉进了棺木,也钉进了人心,锈迹难消。

上一章 第二十九章 棺钉(中) 骨语探微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 旧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