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士的嘴唇抿得发白,道袍下的手攥成了拳,指节抵着青石板的纹路,硌出几道红痕。宁慧悠将那张掺了金粉的平安符放在他面前,符纸被风掀得轻颤,金粉在日头下闪着细碎的光——那不是寻常画符用的朱砂,倒像是从什么金器上刮下来的粉末。
“这金粉哪来的?”宁慧悠问。
刘道士喉结滚了滚,忽然往供桌后缩了缩,膝盖撞在香炉上,叮啷一声响。衙役上前掀开供桌下的蒲团,露出块松动的地砖,地砖下藏着个木盒,盒里除了半锭金子,还有张字据,上面写着“周明远借金五两,月内归还”,落款日期是半月前。
“周先生借过你的金子?”京兆尹拿起字据,“他借金子做什么?”
刘道士这才松了口,声音哑得像被寒风吹裂:“是……是给学生治病。前几日私塾里三个学童染了风寒,烧得直说胡话,周兄掏空了积蓄抓药,还是不够,就来跟我借了金子。”
那半锭金子原是道观祖传的镇观之物,刘道士本不肯借,可架不住周明远跪在校牌前磕头——说若救不回学童,他这先生也没脸当了。最后刘道士心一软,把金子拆了半锭给他,还画了平安符让他带回去。
“那你为何要藏字据?”宁慧悠追问。
“我怕他还不上。”刘道士抹了把脸,“那金子是观里的根,我若说了出去,村民该说我见死不救;可若他真还不上,我又没处说理……”
周瑾蹲在地上,盯着那半锭金子忽然哭了:“我爹总说没钱给我买颜料,原来他把钱都给学生了……连祖传的砚台都要拿去当,我还怨他偏心……”
他前日回村时,周明远正蹲在书房翻箱倒柜,见了他只说“瑾儿来得正好,爹给你留了样东西”,转身就去拿砚台。可等他捧着砚台出来时,脸色白得吓人,刚把砚台塞他怀里就倒了下去——心口还没插铁尺,只是嘴角淌着黑血。
“是中毒!”周瑾猛地抬头,“我爹是中了毒才倒的!我当时慌了神,只当是被人杀了,才拔了后来插进去的铁尺……”
中毒?仵作立刻重新验尸,撬开周明远的嘴,果然在牙缝里找到些黑色粉末,闻着有股苦杏仁味——是鹤顶红。他又解开尸身的衣襟,心口的铁尺伤口边缘很整齐,确实是死后才扎进去的。
“是谁先下的毒,又是谁后扎的铁尺?”京兆尹皱起眉。
李屠户忽然往前挪了挪:“扎铁尺的……许是我那浑小子。”
李屠户有个十五岁的儿子叫李虎,平日里总爱偷溜去私塾看热闹,前几日还因偷李屠户的腊肉给私塾学童吃,被周明远抓着教了半日光景。李屠户说前日夜里见李虎揣着铁尺出去,回来时脸色惨白,问他去哪了只说在村后晃悠。
衙役去唤李虎时,那少年正蹲在私塾后院的土坡旁哭,手里攥着块周明远给的糖糕——糖糕冻得硬邦邦,还没舍得吃。见了官差,他扑通就跪了:“是我扎的铁尺!可我没杀周先生!”
李虎说前日夜里他去私塾想给周先生送些热粥,推开门见周先生趴在书案上不动,以为是睡着了,喊了几声没应,就慌了神。他想起前日李屠户跟周先生吵架时说“再护着偷肉的小崽子就给你一铁尺”,一时糊涂竟拿起周先生案上的铁尺往他心口戳了戳,想试试他是不是真睡死了。戳完才发现周先生身上冰凉,吓得扔了铁尺就跑,连粥都忘在了院外。
“那毒是谁下的?”宁慧悠问。
李虎摇头:“不知道!我去的时候院外有个黑影往东边跑了,穿件灰布衫,像……像酒馆的王掌柜。”
村西酒馆的王掌柜是个瘸子,平日里总爱跟周明远讨字画,前几日还因周明远不肯给他写“财源广进”的匾额,在酒馆骂了半日光景。宁慧悠让人去酒馆时,王掌柜正收拾包袱想跑,灶台下还藏着个空瓷瓶——瓶里的残留粉末和周明远牙缝里的黑末一模一样。
“是你下的毒!”京兆尹厉声道。
王掌柜瘫在地上,鼻涕眼泪糊了满脸:“是他先挡我的财路!前几日有个南来的商人看中了他那方端砚,说愿出五十两买,让我去说合。我跟周明远提了,他不仅不肯卖,还骂我眼里只有钱,说那砚台要留着给学童研墨用!”
那商人给了王掌柜五两定金,说若能拿到砚台再添十两。王掌柜见周明远不肯卖,就起了歹心,前日傍晚偷偷往周明远常喝的茶里下了鹤顶红,本想等他死后偷偷把砚台拿走,没承想被李虎撞见,又被周瑾先一步取走了砚台。
“我只是想要砚台,没想真杀他啊!”王掌柜哭道,“他教了我儿子三年书,我……”
原来王掌柜的儿子也曾是周明远的学生,去年染了急病去世,周明远还自掏腰包给他买了棺材。这话一出,满院的人都红了眼眶——那个总穿蓝布长衫的老夫子,生前护着学生,死后竟被这些受他恩惠的人搅得不得安宁。
案子审完时,冬至的雪又下了起来。王掌柜因故意杀人被判斩立决,李虎年幼无知且无杀人之心,打了二十板罚去私塾扫院半年,周瑾把端砚捐给了私塾,说要让爹的砚台接着教学生写字,刘道士则把那半锭金子换成了药材,给私塾学童熬了整冬的预防风寒的汤药。
宁慧悠离开杏花村时,见私塾的学童正围着周明远的空书案写字,案上摆着那方补好的端砚——刘道士找银匠用银箔把缺角补了,砚池里研着新墨,墨香混着雪气飘得老远。张夫子坐在廊下教字,声音比往日更温和些,李虎端着热茶给学童们分,瘸着腿的王掌柜的婆娘则给私塾送了新劈的柴火。
京兆尹叹道:“一场命案牵扯出这么多人,倒像是把村里的人心都翻了出来晒了晒。”
宁慧悠望着远处周明远的新坟——坟前插着支用竹片做的小笔,是学童们削的,雪落在笔杆上,亮晶晶的像裹了层银。她想起周明远攥在手里的残砚,砚池里的墨虽干了,却还凝着个小小的“学”字,是他生前最后写的字。
回府的路上,雪越下越大,把路都盖得白茫茫一片。宁慧悠知道,有些债要用命还,有些错要用一辈子补,就像这方旧砚,缺了角能补上,可人心的缺角,得靠往后的日子慢慢磨。周明远没了,可他教的字、护的学童、守的道理还在,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