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悬疑小说 > 骨语探微
本书标签: 灵异悬疑 

第六十章 旧陶(下)

骨语探微

刘管事被押上囚车时,还在挣扎着喊:“是赵老栓下的手!与我无关!我只是换了些陈米!”这话撞在村口的老槐树上,引得围观的村民一阵唾骂。有老农捡起路边的泥块砸过去:“换米?那是官粮!多少人家等着这些米过活!”

赵老栓被捆在祠堂的柱子上,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是被愤怒的佃户揍的。他低着头,看着地上苏兰的碎陶片,忽然呜呜地哭起来:“我只是想拿点好处……没想真杀她……”

张老头蹲在窑边,摸着那批没烧好的陶碗,老泪纵横。“我该早点说的。”他用袖子抹着脸,窑灰混着眼泪糊了满脸,“苏娘子倒在地上时,手指还指着地窖,我怎就糊涂了,怕惹祸呢……”

李婆子把苏兰送的陶碗摆在桌上,往碗里盛了新熬的小米粥,对着空碗轻声说:“你说要帮我把地要回来,如今地要回来了,你却不在了。”

祠堂的供桌上,石头正捧着苏兰的陶哨子发呆。哨子上还留着娘的体温,吹起来却再也没了往日的清亮。张老头凑过来,把一块刚烧好的陶片放在他面前:“娃,你娘让我给你留的,说等你长大了,教你烧陶。”

陶片上用指甲刻着个“学”字,是苏兰的字迹。原来苏兰的爹娘早逝,她没读过书,总怕石头也跟她一样睁眼瞎,才偷偷攒钱想送他去镇上私塾。前几日借李婆子的粗布,是想缝个布包给石头装书本。

“她总说‘女子也得识文断字,才不受人欺负’。”李婆子把一叠碎银放在石头手里,“这是你娘帮大家要回的官粮钱,你拿着,好好读书。”

宁慧悠让人去镇上私塾给石头办了入学,又请了张老头照看他。那孩子背着新布包去私塾时,手里还攥着那块刻着“学”字的陶片,走到村口回头望了望窑的方向,小声说:“娘,我去读书了。”

案子判得很快:刘管事偷换官粮、教唆杀人,判了斩立决;赵老栓故意杀人,判了斩立决,秋后问斩;张老头知情不报、包庇掩埋尸身,打了四十板,罚他给苏兰守坟三年;漕运衙门的几个相关官员也被问责查办。

被偷换的官粮全部分给了柳溪村的百姓,李婆子的地也拿了回来。百姓们凑钱给苏兰立了块碑,碑上刻着“为民争理,节义可风”八个字,立在河湾边,来往的人都要对着碑鞠个躬。

张老头每日都去坟前打扫,把那批没烧好的陶碗重新上釉烧制,在碗底刻上“苏兰造”三个字。他还在坟边搭了个小窑,说:“苏娘子,你放心,我会守着你,也会照看好石头。”

石头在私塾里读书很用功,先生总夸他字写得好。他每日放学都去窑边帮张老头拉风箱,学着揉陶土、捏陶坯。有次捏了个小小的陶哨子,送给张老头:“张爷爷,这个给你,想我娘的时候就吹吹。”

张老头捧着陶哨子,老泪又流了下来:“像,真像你娘捏的。”

宁慧悠离开柳溪村时,正是芒种。河湾的绿萍开了细碎的白花,石头穿着新布衫,站在碑前给苏兰磕头。张老头蹲在一旁,往窑里添着柴,火苗“噼啪”响,像是在跟苏兰说话。

京兆尹翻着卷宗叹道:“原是桩官粮失窃案,到头来却让人记挂着个好妇人。”

“这世上的事,本就该记挂着好人才对。”宁慧悠望着远处石头奔跑的身影——他正跟着同窗们往河边跑,手里拿着刚捏好的陶小鱼,笑声脆得像陶哨子响。“苏兰没白死,她护的百姓记着她,她的儿子也会学着她的样子长大。”

回府的路上,路过镇上的陶铺,见铺里摆着许多刻着“苏兰造”的陶碗,买碗的人排着队,都说这碗瓷实、干净。铺掌柜说,往后会把卖碗的钱都存着,等石头长大了给他开个陶坊。“这都是苏娘子用命换来的念想。”他叹道。

院角的石榴开了,宁决坐在廊下煮茶,见她回来便递过杯热茶:“这案子了结得,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宁慧悠捧着茶盏,看着窗外的阳光:“是沉甸甸的,却也暖。”她想起苏兰手里攥着的那块碎陶片,陶片的纹路虽粗,却藏着最韧的性子——是不肯向恶低头的硬气,是护着孩子的决心。

风拂过窗棂,带着远处窑的烟火味。她知道,有些牺牲不会被忘记,就像那座搭在坟边的小窑,会慢慢烧出更多的陶碗,替苏兰看着她想护着的柳溪村,看着她的儿子长成像她一样正直的人。等石头长大了,会知道他娘是个英雄,这就够了。

上一章 第五十九章 旧陶(中) 骨语探微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十一章 断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