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关系后,蒲熠星和林晚月的恋爱,像一场小心翼翼的平衡术。他的生活一半在镜头前,一半在镜头后;而她,既要适应他镜头前的“蒲熠星”,也要走进他镜头后的世界。
《名侦探学院》录合宿那期,林晚月去探班。节目里,蒲熠星和文韬他们插科打诨,玩游戏时反应迅速,推理时逻辑清晰,是大家熟悉的“阿蒲”。休息时,他会悄悄走到角落里,和林晚月视频,语气里带着疲惫,却又努力挤出笑容:“等录完这一段,我带你去吃好吃的。”
林晚月知道,镜头前的他,是经过筛选和呈现的。那个冷静、聪明、偶尔毒舌的形象,是他的一部分,却不是全部。她见过他录节目到凌晨,回到酒店后累得倒头就睡;见过他为了一个解题思路和导演组争论;见过他在粉丝接机时,明明很累,却还是会耐心地签名、打招呼。
有一次,网上有人扒出他们的关系,说林晚月“配不上”蒲熠星,说她“蹭热度”。林晚月看到那些评论时,心里很难受。她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对着画布发呆,却怎么也画不出东西。
蒲熠星知道后,推掉了第二天的行程,赶回来找她。他没说太多安慰的话,只是默默地陪在她身边,帮她整理画具,给她煮面。
“别在意那些话,”他坐在她身边,握住她的手,“在我心里,你很好。比任何解题步骤都重要。”
林晚月抬头看他,眼里的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可是……我们真的不一样。他们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不一样才好,”他擦去她的眼泪,认真地说,“你是月亮,我是星星。月亮有月亮的温柔,星星有星星的明亮。我们不用一样,也可以互相照亮。”
那天晚上,蒲熠星第一次在她面前,说起自己对镜头的看法。他说,镜头是放大镜,也是哈哈镜,会放大优点,也会扭曲缺点。但他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持真实,同时保护好自己在意的人。
“以后,我会尽量让你少受这些影响,”他说,“但如果你觉得累了,一定要告诉我。”
林晚月摇摇头,抱住他:“不累。只要和你在一起,就不累。”
她知道,他们的恋爱,注定要比别人多一些考验。镜头内外的差距,性格上的差异,外界的眼光……都是需要磨合的地方。但就像解一道复杂的题,只要他们愿意一起努力,总能找到属于他们的解法。
日子在忙碌与甜蜜中一天天过去。蒲熠星的工作依旧繁忙,录节目、参加活动、处理学业;林晚月则继续在画室里画画,偶尔去看他录节目,或者在他休息时,陪他待在公寓里。
他们的恋爱,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桥段,更多的是寻常日子里的点滴。蒲熠星会用物理公式给她写情书,虽然她看得一知半解;林晚月会把他的侧脸画成插画,做成手机壁纸。他会在她画画时,安静地坐在旁边看书;她会在他解题时,给他泡一杯他喜欢的茶,然后在旁边涂涂画画。
有一次,他们窝在沙发上看电影。电影里的主角为了爱情放弃了很多,林晚月看得眼眶红红的。
“蒲熠星,”她靠在他肩膀上,“如果有一天,你要在工作和我之间选,你会选什么?”
他沉默了几秒,然后说:“我不会让这种选择出现。工作是我的一部分,你也是我的一部分。就像坐标轴,x轴和y轴,少了谁,都不是完整的坐标系。”
林晚月笑了:“又用数学打比方。”
“因为这是最准确的说法,”他低头,在她额头上亲了一下,“你是我的y轴,没有你,我的人生就失去了方向。”
那天晚上,林晚月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而蒲熠星,正拿着笔,认真地演算着,眼里有星光,也有月光。
半年后,林晚月举办了自己的画展。画展的主题是“星光与月光”,里面有很多幅画,画的都是蒲熠星。有他在密室里解题的样子,有他在农场里种地的样子,有他在镜头前微笑的样子,也有他在公寓里安静看书的样子。
蒲熠星来了,站在一幅画前,久久没有说话。那幅画画的是他第一次在咖啡馆和林晚月说话的场景,阳光透过窗户,在他身上洒下一片温暖的光,画的角落,有一个小小的月亮图案。
“这幅画叫什么名字?”他问。
“《初遇是解题步骤外的变量》,”林晚月说,“就像我们的相遇,不在你的计划里,也不在我的预料中。”
他转过身,握住她的手,眼里有温柔的光:“但这是我解过的,最幸运的一道题。”
画展结束后,他们并肩走在傍晚的街道上。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终于交汇的线。林晚月知道,他们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就像星光和月光,虽然不同,却能在同一片天空下,互相陪伴,彼此照亮。而生活这道题,不管有多难,只要他们一起,就一定能解出最温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