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神冒险记 第二章 凌晨汤底与火候之秘
凌晨五点半,天还蒙着层灰蓝,林野已站在“味藏”门口。木门没锁,推开门时,后厨传来“咕嘟咕嘟”的声响——老周竟比他还早,正守着灶台前的大汤桶,手里握着长柄勺,时不时搅动两下。
“来了?先去把灶台边的葱姜蒜洗了,切成碎末。”老周头也没回,声音裹在蒸汽里,带着点沙哑,“记住,葱要切葱花,姜切姜末,蒜要剁成蒜蓉,不能混味。”
林野应了声,快步走到水槽边。昨天切土豆丝的手腕还隐隐发酸,可握着菜刀的手却比昨天稳了些。他仔细挑着葱姜蒜里的杂质,葱叶要留着最后提香,姜块得削去老皮,蒜瓣要剥得干干净净——老周没说为什么,可他知道,做汤讲究“清底”,一点杂质都可能坏了整锅汤的味道。
等他把切好的葱姜蒜端到灶台边,才看清汤桶里的东西:大半桶清水里,卧着两根比手臂还粗的筒骨,旁边堆着整块的老母鸡、干香菇和晒干的瑶柱,水面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正被老周用勺子轻轻撇去。
“咱们店的汤底叫‘三鲜骨汤’,看着简单,熬起来得守够六个时辰。”老周终于停下勺子,指了指汤桶,“凌晨三点我就把骨头和鸡焯了水,去了血沫,现在加配料,火要一直保持‘蟹眼沸’——你知道什么是蟹眼沸吗?”
林野愣了愣,摇摇头。他在家熬汤,只知道大火烧开、小火慢炖,从没听过这个说法。
老周没多说,伸手把灶火调小了些。原本翻滚的汤面渐渐平静,只冒出细密的小泡,像螃蟹吐出来的泡泡,在水面轻轻跳动。“这就是蟹眼沸。火大了,汤会浑,味道散得快;火小了,食材的鲜味炖不出来。熬汤跟做人一样,得沉住气,找对火候。”
林野凑近汤桶,鼻尖萦绕着淡淡的肉香和香菇的香气,不浓,却很勾人。他看着老周手里的勺子,每过一刻钟就搅动一次,沿着桶壁轻轻划圈,像是在安抚汤里的食材。
“现在,把葱姜蒜加进去,再放两勺盐、一块冰糖。”老周递过调料罐,“盐不能多,提鲜就行;冰糖要小块的,慢慢化在汤里,能去腥味,还能让汤的颜色更亮。”
林野小心翼翼地加着调料,手不敢抖——他想起昨天切土豆丝时老周说的“心意”,此刻加调料的每一勺,都像是在传递对汤的尊重。加完料,老周让他接过勺子,学着自己的样子搅动汤桶。
勺子沉在汤里,能感受到食材在水底轻轻碰撞。林野按老周教的节奏,每一刻钟搅动一次,眼睛盯着汤面的蟹眼泡,不敢有半点走神。太阳慢慢升起,透过后厨的窗户照进来,落在汤桶上,蒸汽里竟泛起淡淡的金光。
熬到上午十点,汤的香味终于浓了起来,整个店里都飘着鲜美的味道。老周舀出一勺汤,递到林野面前:“尝尝,看看有没有熬出‘厚味’。”
林野接过汤碗,吹了吹热气,小口喝了一口。汤刚入喉,先是鲜,接着是骨头的醇厚,然后是香菇和瑶柱的清甜,最后还有一丝淡淡的姜香,层次分明,却又融合得恰到好处,咽下去后,喉咙里还留着暖意——这就是老周说的“厚味”。
“还行,没走神。”老周点点头,又舀了一勺汤,倒进旁边的小锅,“现在教你用这汤做第一道招牌菜——鲜笋汤面。笋是今早刚送的春笋,切薄片,用开水焯一下去涩,然后放进汤里煮三分钟,再下面条,最后撒上葱花。记住,面不能煮太久,八分熟就行,剩下的两分熟,靠汤的温度焖透,这样面才劲道。”
林野看着老周熟练地操作,眼睛都不敢眨。等他自己上手时,手还是有点抖,可想起熬汤时的火候和耐心,动作渐渐稳了。当他把做好的鲜笋汤面端到桌上时,面条冒着热气,笋片嫩白,葱花翠绿,汤面上浮着一层淡淡的油花,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老周走过来,尝了一口面,又喝了口汤,嘴角终于露出明显的笑意:“不错,有进步。明天早上,学处理鱼——咱们店的第二道招牌,是清蒸鲈鱼,最考验对食材新鲜度的把控和蒸制的火候。”
林野看着自己做的汤面,心里满是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厨神之路的第二步,往后还有更多考验等着他,可只要像熬汤一样沉住气、用心学,总有一天,他能做出属于自己的招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