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神冒险记·第17章 家味大赛的初心锚
老周递来的厨艺大赛宣传单,被林野压在了笔记本扉页。“家的味道”四个字,他翻来覆去看了半宿,脑海里闪过张爷爷的羹、陈爷爷的冬瓜虾仁、赵爷爷的土豆炖豆角——原来自己这段时间做的菜,早就藏着“家味”的模样。
第二天一进后厨,林野就把想法告诉了老周:“我想参赛,就做赵爷爷爱吃的土豆炖豆角。可……会不会太普通了?”他盯着案台上的土豆,心里犯了嘀咕——大赛上的菜多是精致摆盘,这道家常炖菜,能比得过吗?
老周却笑着摇头,从橱柜里拿出一个旧搪瓷碗:“你看这碗,我师父当年用它盛了三十年土豆炖豆角,师娘总说,再贵的瓷盘,都不如这碗装得有‘家味’。”他指着碗沿的小缺口,“大赛比的不是花哨,是能不能让评委尝出‘想起家’的感觉。你做这道菜时,心里装着赵爷爷的念想,这就是最特别的地方。”
林野摸着搪瓷碗的纹路,突然定了心。接下来的几天,他没急着练技巧,反而跑了趟乡下——按照赵爷爷说的,找老品种芸豆和黄心土豆;又去社区找王阿姨,学着熬赵爷爷提过的“自制酱”;连炖菜的锅,都选了老周那口用了十几年的铸铁锅,“铁锅炖菜够香,像家里的灶火味”。
试做的第一锅,林野严格按步骤来:芸豆炒到皱皮,土豆煎至微黄,加热水没过食材,小火焖足三十分钟,最后淋上自制酱。可尝一口,他却皱了眉——味道没错,却少了点“勾人回忆”的劲。
“差在哪?”林野坐在案台前,翻着笔记本里记的细节。老周路过,尝了一勺,指了指灶台:“你火开得太稳了,家里炖菜哪有这么准的火候?有时候火大了糊点边,有时候焖久了土豆化在汤里,那才是‘家’的样子。”
林野恍然大悟。第二次试做,他故意没盯着计时器,像家里做饭那样,时不时掀开锅盖看看,闻到芸豆的焦香就调小火,发现汤少了就加点热水。炖到最后,土豆果然化了小半,汤变得浓稠,沾在勺子上能挂住丝。他盛了一碗,刚尝一口,就想起赵爷爷说“一抿就化”时的模样——就是这个味!
比赛前一天,赵爷爷特意来后厨看他。老人手里攥着个小布包,打开是一小瓶自制酱:“孩子,这是我老伴当年腌的最后一瓶,你带上,说不定能帮上忙。”林野接过瓶子,酱香味混着老人的体温,让他眼眶发热。
比赛当天,林野抱着铸铁锅、搪瓷碗,还有那瓶老酱上了台。周围选手的菜摆得像艺术品,只有他的土豆炖豆角,盛在带缺口的搪瓷碗里,冒着家常的热气。评委尝了一口,突然停下筷子:“这味道……像我妈当年在煤炉上炖的,土豆炖到化在汤里,酱味不重,却能鲜很久。”
其他评委也纷纷点头,有人说想起了老家的灶台,有人说尝出了“等家人回家吃饭”的耐心。林野站在台上,没说复杂的技巧,只讲了赵爷爷和老伴的故事,还有自己找老品种食材、学熬酱的过程。
结果出来时,林野没拿金奖,只得了“最具心意奖”。可他一点不失落——下台时,评委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菜,让我们记住了‘家味’不是多贵的食材,是做菜时的那份用心。”
回到后厨,林野把奖状和锦旗挂在一起。他翻开笔记本,在“家的味道”下面写:“所谓家味,是火大时的焦香,是焖久后的浓稠,是藏在食材里的牵挂。往后不管做什么菜,都要把这份‘初心’揣好,不丢,不忘。”
夕阳照进后厨,铸铁锅还留着炖菜的余温,搪瓷碗的缺口闪着微光——林野知道,这趟厨神冒险,他找对了比技巧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