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沈砚同学,你已被清华大学‘拔尖计划’预录取。”
这一行字,出现在他邮箱最上方,像一枚安静的火漆印,把十八岁的冬天封缄。
一月初,北方下了第一场雪。
市一中教学楼前的倒计时牌被雪覆住边角,红纸黑字只剩“159”倔强地露在外面。
沈砚从打印室出来,手里捏着一张薄薄的A4——
【清华大学“拔尖计划”预录确认书】
纸上的校徽红得克制,像一截被雪压弯的梅枝。
他没回教室,径直去了音乐教室。
推开门,池暮正抱着吉他,脚踩着暖气片的边沿,调最后一个和弦。
沈砚把纸递过去。
池暮看完,没说话,只把吉他横放在钢琴盖上,伸手捏了捏沈砚的指尖。
指尖冰凉,却在相触的瞬间回温。
消息传得比雪化得快。
年级群里炸开一串“恭喜”,连平时严肃的班主任老周都发了一个咧嘴笑的表情。
沈砚的手机震个不停,却始终停在池暮最后一条微信:
【下楼,车棚。】
他收了手机,跑下四楼。
车棚里,那辆双人自行车覆着薄雪,车把上挂着一只红色塑料袋。
池暮抬手,把袋子递给他——里头是一罐滚烫的豆浆,和一张折得极小的车票。
车票是三天后开往北京的夜间硬座,终点站:清华园。
“送你的。”池暮笑,“寒假营,我查过了,可以旁听。”
沈砚握着车票,纸边割进掌心,他却感觉不到疼。
雪落在两人肩头,悄无声息地积了一层白。
当晚,学校小会议室。
校长亲自把预录证书放进透明框,又递过来一封红底金边的邀请函。
闪光灯亮起,沈砚被推到镜头前。
他下意识去找池暮——
人群最后,池暮倚着门框,没鼓掌,只抬手比了个极轻的胜利手势。
灯光太亮,沈砚看不清他的表情,却知道他在笑。
夜里十点,图书馆顶楼。
风把雪沫卷成细小的漩涡。
沈砚趴在栏杆上,看远处城市的灯火。
池暮把吉他抱在怀里,指尖轻扫,声音被风吹得零零碎碎。
“唱什么?”沈砚问。
“唱给你。”池暮低头,唇贴住音孔,像对一只秘密的耳朵。
旋律是《雨停之后》的未公开段落:
“如果月亮今晚失约,
你就是我的潮汐表。”
沈砚听着,没说话,只把掌心贴住琴弦,让余震传进自己脉搏。
一曲终了,雪落在吉他面板上,瞬间融化成水。
池暮用指腹抹掉水珠,声音低却清晰:
“北京很远,但我会追上。”
火车站候车室。
池暮背着吉他,手里拎两杯美式。
沈砚的行李箱很小,书占了多半。
检票前,池暮把一张折好的纸塞进他口袋。
【清华园平面图】
红笔圈出一栋宿舍楼:“旁听生能住这儿,我订好了青旅,离你三百米。”
沈砚笑:“你这是提前踩点?”
“不然呢?”池暮挑眉,“倒数第一也要提前预习路线。”
广播响起,沈砚转身。
池暮忽然伸手,指尖勾住他围巾,轻轻一拉——
沈砚回头,两人的呼吸在冷空气中交汇成白雾。
没有拥抱,也没有告别。
只是围巾重新绕好时,沈砚低声说了一句:
“等我回来,一起填志愿。”
池暮点头,笑得虎牙闪亮:“好。”
列车启动,窗外的雪被灯光切成一条条飞逝的银线。
沈砚掏出那张平面图,在背面最后一格,他画了一辆小小的双人自行车,旁边写:
终点站见。
三天后,清华园。
未名湖结了薄冰,像一面未打磨的镜。
沈砚站在图书馆老馆门前,手机里是池暮发来的照片——
倒计时牌已翻到【156】。
照片下方,一行小字:
“我把副歌最后一句改了。”
沈砚放大看:
“多想留在你的身边,
直到清华园的雪,
落满我们并肩的肩。”
阳光穿过枯枝,落在屏幕上,像一枚安静的吻。
沈砚抬头,呼出的白雾在空气里久久不散。
他知道,雪会化,数字会归零,但有人会在终点等他。
一起,把冬天变成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