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历3年的深秋,星罗城中央广场上,昔日悬挂皇室徽章的拱门已被改造为“人民文艺宣传廊”。此刻,一幅长达十米的巨幅壁画《觉醒》正在收尾,画中不再是神话传说或贵族肖像,而是挥舞锄头的农民、操作机床的工人、持枪肃立的红军战士,他们的目光共同望向远方初升的朝阳。
---
这番关于文艺本质与使命的论述,如同一声洪钟,在共和国初生的文艺界激荡起深远回响。它彻底打破了旧时代将文艺视为才子佳人吟风弄月、或贵族魂师彰显力量的“雅事”的传统观念,为共和国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艺,从此被明确地置于阶级与政治的光谱之下。 那种标榜“为艺术而艺术”,试图超然于社会斗争之外的论调,被揭示出其背后的虚幻性。在共和国的语境中,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必然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不存在真空中的、绝对独立的文艺。
基于这一清醒的认识,共和国的文艺工作者们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定位: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这部庞大革命机器中不可或缺的“齿轮和螺丝钉”。 这一比喻,既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机器缺乏必要的零件便无法运转,也深刻地指出了其从属性和服务性——齿轮和螺丝钉必须紧紧咬合在机器整体中,围绕核心动力运转。
这意味着,与以往一切时代的文艺那种不自觉或半自觉地为自身阶级服务的状态不同,共和国的文艺应该并且必须达到一种高度的自觉。 它要主动地、旗帜鲜明地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成为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旧思想的武器。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催生了共和国文艺的全新面貌和任务:
1. 服务对象的确立: 文艺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工厂、田间、兵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和需求,创作出他们“看得懂、听得进、喜闻乐见”的作品。
2. 创作内容的革新: 神话传说、才子佳人、贵族史诗让位于对现实斗争和建设生活的描绘。歌颂劳动的光荣、战斗的英勇、集体的力量,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批判反动势力的残余、扫除封建思想的流毒,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壁画《觉醒》正是这一转向的直观体现。
3. 形式与风格的探索: 在自觉服务于政治目标的前提下,文艺形式也需要进行大众化的改造。过于阳春白雪、脱离群众审美习惯的形式受到批评。民间艺术形式,如快板、评书、地方戏曲等,被注入新的内容,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也鼓励探索能够准确反映新时代、新人物、新思想的新形式。
4. 文艺工作者的改造: 要实现这种自觉的转变,文艺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改造被视为关键。他们需要努力学习ABC社的理论,深入理解共和国的路线政策,转变自己的立场和情感,真正与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实现世界观的重塑。
这种高度自觉的、作为革命事业齿轮和螺丝钉的文艺,被期望能爆发出远比旧文艺更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要反映生活,更要能动地指导生活、推动生活;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要承担起塑造新人、建设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在这条崭新的文艺路线上,共和国的艺术家们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与实践,尽管这条路充满了挑战与争议,但其方向已然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