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未定稿
本书标签: 脑洞  作者脑洞大 

互助

未定稿

星罗城以北三百里,黑土平原上的李家村,在共和国历2年的春天,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忙碌景象。土改的喜悦还挂在每个农民的眉梢,但现实的难题已如田埂上的杂草般丛生。

---

李老栓,这个刚分到八亩上好水浇地的老佃户,正对着家里那口唯一的、瘦骨嶙峋的黄牛发愁。地是好地,可耕牛乏力,犁铧破旧,眼看春播的时令一天紧过一天,他一个人,就算加上半大的儿子,也难以伺候好这盼了一辈子的土地。

同样犯愁的还有邻居赵寡妇,她家分到了五亩地,却连一头牛的“一条腿”都没有,只有几把豁了口的锄头。

“栓叔,”赵寡妇挎着个篮子,里面是几个刚煮熟的鸡蛋,脸上带着窘迫和期盼,“俺家那地……再不耕就误了农时了,您看……您家牛歇晌的时候,能不能借俺使使,俺帮您家薅三天草,您看行不?”

李老栓看着赵寡妇身边两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又瞅了瞅自家那慢吞吞的牛,叹了口气:“借牛行,可光有牛没犁也不行啊。王老五家倒是有张好犁,可他家人手也不够……”

这种困境,并非李家村独有。 土改摧毁了封建的土地枷锁,但并没有立刻变出足够的耕畜、大车和先进的农具。分散、薄弱的小农经济,在获得土地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抗风险能力差、生产效率低的先天不足。

就在这时,曾在红军服役、因伤复员回乡的党员李铁柱站了出来。他召集了村里几户像李老栓、赵寡妇这样缺乏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农户。

“乡亲们!”李铁柱的声音还带着部队里的干脆利落,“咱们单门独户,就像一根手指,容易掰断。可要是把手指攥成拳头,力气就大了!咱们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有牛出牛,有犁出犁,有力出力!”

最初的互助组,就像春泥里的嫩芽,简单而质朴。

李家村的这个互助组,属于“农忙临时互助”。组员们民主推举李铁柱当组长,一起商定了“等价交换”的原则:

· 劳力换劳力: 赵寡妇家没壮劳力,但她可以帮李老栓家照看孩子、做饭,折算成工分,抵偿借用耕牛的消耗。

· 畜力换畜力(或劳力): 李老栓家的黄牛算“一等牛”,王老五家的壮牛算“特等牛”,出工一天,需要换取相应更多的劳力或别家的畜力来补偿。

· 农具互补: 王老五出犁,李老栓出耙,另一家出播种的耧车,大家轮流使用。

基本原则是 “互助自愿,等价交换,民主管理” 。组不大,就五六户,都是知根知底的邻居,管理起来也方便。每天干完活,记分员就在李铁柱家墙上的小黑板记下各家的出工、出畜、出具情况。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互助组的力量,远非单干户能比。他们抢在最佳时令内,完成了组内所有土地的春播。李老栓的牛累了,王老五的牛顶上;赵寡妇地里的草长起来了,组里几个半大孩子一拥而上,半天就拔得干干净净。

然而,问题也随之浮现。

夏季锄草时,为了谁家地先锄、谁家地后锄,组里发生了争执。有人觉得自家出的牛力气大,干活多,吃亏了;有人觉得自家出的劳力更卖力,不划算。虽然最后通过李铁柱的调解和粮食找补平衡了账目,但这种建立在严格等价计算基础上的互助,显得有些脆弱和繁琐。

更重要的是,当他们看到邻村那个规模更大、由共和国扶持建立了“红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庄子,已经开始使用马拉的收割机,并且统一规划土地、种植高产的“共和国一号”新麦种时,李家村互助组的成员们心里开始不平静了。

李老栓蹲在田埂上,望着合作社那整齐划一、长势喜人的麦田,咂摸着嘴:“看看人家……咱们这你帮我、我帮你,虽说比单干强,可终究还是各家惦记各家这一亩三分地……要是能把地合起来,牛马合起来,像合作社那样,是不是能打得更多粮食?”

李铁柱也陷入了沉思。互助组解决了生产资料分散与农业生产需要协作之间的初步矛盾,展现了集体劳动的优越性。但它仍然建立在土地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这种小集体的局限性,在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宏大的国家工业化需求面前,开始显得捉襟见肘。

互助组,这棵从个体经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带着社会主义萌芽的幼苗,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其自身蕴含的矛盾和发展逻辑,正在悄然推动着它,向着更高级的合作形式——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演进。这不仅是农民自发的要求,也是共和国将分散的农业力量纳入国家工业化轨道的必然趋势。

上一章 过渡 未定稿最新章节 下一章 初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