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未定稿
本书标签: 脑洞  作者脑洞大 

数据

未定稿

共和国历4年,黑土平原上弥漫着新粮的醇香,比往年更浓郁,更醉人。这份丰收的喜悦,在“曙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打谷场上,化作了震天的欢腾和实实在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谷粒。

---

李铁柱,如今的曙光社社长,古铜色的脸上皱纹都舒展开来,他不用像往年互助组时那样拿着小本子算来算去,而是站在高高的谷堆旁,手里拿着社里会计刚核算出来的分配方案,声音洪亮地念给围坐的社员们听。

“赵老蔫家!入社土地八亩,折合土地分红谷子六石四斗!全家两口子出工二百八十个,折合工分谷子二十八石!合计三十四石四斗!比去年单干时多了整整十二石!”

赵老蔫,这个去年冬天还差点卖掉土地、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汉子,此刻咧着嘴,笑得像个孩子,粗糙的手掌一遍遍抚摸着属于他家的粮堆,嘴里不住地念叨:“够了!够了!再不用怕张富贵的阎王债了!娃也能扯身新衣裳了!”

他的婆娘在一旁偷偷抹着眼泪,那是苦尽甘来的泪。

“王老五家!土地多,分红十二石!出工少些,工分谷十五石!合计二十七石!比去年在互助组时也多收了五石!”王老五虽然因为自家劳力少,工分收入不如别家,但看着实实在在多出来的粮食,也满意地点着头,至少不用再为谁家先用水、谁家牛多出了力这些事操心扯皮了。

这只是曙光社的缩影。 李铁柱心里清楚得很,社里今年的粮食平均亩产,比去年互助组时高了将近两成!比村里那些顶好的单干户,高了快三成!不仅粮食,社里统一规划的几亩棉花、花生,长势也比个体户好得多,卖给国家的数量翻了一番还不止。

更让李铁柱底气十足的是社里那日渐厚实的家底——公共积累。社里用提取的公积金,买了一头健壮的骡子,添置了三架新式马拉犁和一台播种机。这些“大件”,是任何单干户甚至互助组都难以置办起来的。仓库里,属于集体的粮食也堆起了一小垛,那是应对灾荒和来年扩大再生产的底气。

而这样的故事,并非仅仅发生在李家村,发生在曙光社。

来自晋省的统计报告,被快马加鞭地送到了星罗城,摆在了霍雨辰和中央领导的案头。那上面冷冰冰的数字,此刻却比任何雄辩都更有力量:

试办的十个初级社,粮食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21.5%,超过好的互助组9%,超过好的个体户28%。经济作物交售给国家翻了一倍多。社员的收入,绝大多数都大幅增加,减少的只是极少数。更重要的是,集体经济实实在在地壮大了,公有土地、山林、农具、牲口、公积金……这些崭新的、属于“集体”的事物,如同幼苗,在合作社的土壤里扎根生长。

报告甚至指出,在晋东南老区,已经有38% 的老社,生产水平达到或超过了富裕中农的水平!

霍雨辰仔细翻阅着这些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坚定的神色。他拿起笔,在一份文件上批示:“事实胜于雄辩。合作社的优越性,已经由生产的发展、社员的增收和公共财产的积累,做出了最有力的证明。”

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如同温暖的春风,吹散了之前笼罩在合作化道路上的疑虑和阴霾。那些曾经批评这是“空想”、“危险”的声音,在铁一般的增产数据和农民灿烂的笑容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在晋省,来秉敬和广大基层干部腰杆挺得更直了,他们按照中央决议的精神,更加积极稳妥地推广初级社的经验。

在广袤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像赵老蔫一样,从最初的观望、犹豫,转变为主动要求入社。他们算清了一笔最朴素的账:跟着合作社,能多打粮,能增收,能抵抗风险,还能有盼头!

合作社,这条源于现实矛盾、经过激烈争论和试点检验的道路,终于以其无可辩驳的实践成果,赢得了最广泛的认同,成为了共和国农村不可逆转的潮流。 它不仅在发展生产力、抑制贫富分化上显示了巨大威力,更为下一步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形式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收的歌声,在合作社的田野上,越传越远。

上一章 谈话 未定稿最新章节 下一章 统购统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