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未定稿
本书标签: 脑洞  作者脑洞大 

反右

未定稿

共和国历八年的盛夏,星罗城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先前那“百花齐放”的和风细雨,在短短数月间,骤然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狂飙。苏维埃礼堂内那些尖锐的批评,报刊上连篇累牍的“鸣放”言论,如同野火般蔓延,其势头远远超出了霍雨辰最初“引蛇出洞”、温和整风的设想。一些言论开始公然挑战ABC社的领导地位,质疑道路,甚至隐隐有否定revolution历史、inciting工农对立的迹象。

霍雨辰在书房里,面对着雪片般飞来的紧急报告和内参情报,脸色日益阴沉。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场他亲手开启的运动,其性质正在发生危险的蜕变。最初的“People内部矛盾”,在部分人“最坚决最猖狂”的进攻下,已经越过了红线,演变成了他绝不能容忍的“敌我矛盾”。

六月中旬的一次极其秘密的高级会议上,霍雨辰的语气与数月前阐述“和风细雨”时判若两人,冷峻而充满力量。

“ABC社整顿风气,是一个统一体两种作风之间的斗争。”他开宗明义,重新定义了这场运动,将其内部性暂时搁置,突出了斗争的对抗性,“在ABC社内部如此,在整个人民的内部也是如此。” 这句话,将斗争的范畴扩大到了整个社会领域。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视着与会者:“最近这个时期,在Democratic Party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 他使用了“右派”这个极具分野性的词汇,标志着斗争对象的明确化。“他们以为中间派是他们的人,不会跟ABC社走了,其实是做梦。” 他的嘴角露出一丝冷峭的笑意,带着洞悉一切的了然和掌控全局的自信,“中间派中有一些人是动摇的,是可左可右的,现在在右派猖狂进攻的声势下,不想说话,他们要等一下。现在右派的进攻还没有达到顶点,他们正在兴高采烈。”

这番分析,不仅点出了敌人的猖獗,更揭示了中间派的观望心态,意在提醒和警告社内干部,必须坚定立场,争取中间派,绝不能自乱阵脚。

接着,他更进一步剖析了“右派”的深层战略意图,将其危险性提到了争夺领导权的高度:“右派的企图,先争局部,后争全部。先争新闻界、教育界、文艺界、科技界的领导权。” 他点出了这些知识密集领域的特殊性,“他们知道,ABC社在这些方面不如他们,情况也正是如此。他们是‘国宝’,是惹不得的。” 这略带讥讽的语气,揭示了部分知识分子倚仗专业知识的傲慢,以及他们对历次运动的积怨——“过去的‘三反’,肃反,思想改造,岂有此理!太岁头上动土!”

更让霍雨辰警惕的是,他察觉到“右派”正在试图争夺下一代,并幻想煽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他们又知道许多大学生属于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的儿女,认为这些人是可以听右派号召起来的群众。” 对此,他同样报以坚决的否定:“对大多数学生这样设想,则是做梦。” 但他也承认存在风险,“有一部分有右倾思想的学生,有此可能。” 最后,他指出了最危险的苗头:“新闻界右派还有号召工农群众against政府的迹象。”

这番内部讲话的精神,通过严密的组织系统迅速下达,一场风暴开始了转向。先前被要求“不得压制言论”的干部们,如同得到了尚方宝剑,迅速行动起来。报刊的调门陡然转变,从大量刊登批评言论,转向组织反击右派的文章。座谈会变成了批判会,曾经慷慨陈词的“鸣放”者,转眼间成为了被集中火力攻击的“右派分子”。

曾经充满“早春”气息的知识界,瞬间进入了严冬。章光利、安平、傅怒等曾热烈拥护“双百”方针的人士,大多未能幸免,他们的言论被重新检视、断章取义、上纲上线,打成了“向ABC社猖狂进攻的毒草”。费彝江那篇《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也成了罪证。许多人被打倒、撤职、审查,甚至遭受更残酷的命运。

霍雨辰俯瞰着在风暴中震颤的城市。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这场运动也彻底窒息了那来之不易的、试图建立某种自我批评与批评机制的可能。理想中的“democracy整顿风气”最终演变成了残酷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共和国的政治生活由此走向了更长的崎岖路途。百花未曾真正齐放,便在一声号令下,凋零于突如其来的严霜之中。

上一章 事情正在起变化 未定稿最新章节 下一章 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