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未定稿
本书标签: 脑洞  作者脑洞大 

数量

未定稿

共和国历八年的夏天,星罗城的热浪与斗争的炽烈程度一同攀升。反击Rightist的机器一旦开动,便展现出其自身的巨大惯性和吞噬能力。尽管霍雨辰在内心深处试图为这场运动划定边界,但“锄毒草”的指令在层层下达和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扭曲和扩大。

六月二十九日,中央发出的《关于争取、团结中间分子的指示》,是这种控制努力的最新体现。指示试图进行精细的区分,强调“对于那些仅有Rightist言论但并无Rightist行动的那些人,不要轻率地扣以Rightist的帽子。” 这是一种明确的降温信号,旨在防止斗争无限扩大化。指示甚至尝试进行量化管理,以星罗城高校和机关为例,提出“需要在各种范围点名的,大约有四百人左右”,并由此推及“全国大约有四千人左右”。这份指示要求各级负责人“应当排个队,使自己心中有数”,其本意是希望通过精确统计,来约束下面可能出现的随意的、情绪化的打击行为。

然而,运动的逻辑往往与文件起草者的理性设计背道而驰。这份要求“心中有数”的指示,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催生了“指标管理”的雏形。一些地区和部门,开始将“四百人”、“四千人”这些参考数字,理解成一种隐性的任务底线,甚至将其作为衡量自身斗争是否坚决的标尺。

形势的发展速度超乎了许多人的预料,也包括霍雨辰自己。仅仅十天之后,七月九日,根据各地汇总上报的情况和不断涌现的“新材料”,霍雨辰对全国需要点名的Rightist分子人数的估计,就从四千人陡然翻倍,变成了八千人。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运动在基层呈燎原之势,斗争的网正在迅速收紧、撒开。

到了八月下旬,当霍雨辰在审阅统一战线工作部提交的《关于在工商界全面开展整顿风气运动的意见》时,他所面对的数字已经变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概数——“全国约有十万Rightist分子”。这个数字,是根据全国各地、各单位如同雪片般飞来的反右斗争汇报汇总得出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运动的“深度和广度”,但其形成过程,已然夹杂了各级bureaucracy为了表现立场坚定、或者为了趁机清除异己而进行的夸大和攀比。这个“十万”的数字,指的是在全国范围内被划为Rightist的总人数,而并非仅仅是在高层“需要点名”的级别,但其规模之巨,已足以令人心惊。

霍雨辰在文件旁加注批示时,特别指出这十万人中“知识分子居多,有些人是有用人材,应当大力争取过来。” 这最后一句话,依然体现着他“治病救人”、“分化利用”的策略思想,他仍然希望能在雷霆手段之下,尽可能地为国家保留一些建设所急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

但在书房里,当他放下笔,凝视着那个“十万”的数字时,一种沉重的疲惫感或许袭上心头。他亲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放出了“鸣放”的精灵,又因局势失控而召唤了反右的雷霆。如今,这雷霆之势已非他一人所能完全驾驭。bureaucracy体系就像一架被启动后便加速运行的庞大机器,其自身的运转逻辑——宁左勿右、层层加码、表功诿过——正在深刻地影响着运动的最终形态。他设定的“实事求是”的界限,“治病救人”的初衷,在基层残酷的斗争实践中,正被不断地冲击和模糊。

他知道,这“十万”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卷入命运漩涡的家庭和个人,其中必然有被冤枉、被扩大化的。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这股强大的斗争洪流,在涤荡了他所认为的“毒草”的同时,也必然严重挫伤了知识界的元气,加剧了bureaucracy体系的僵化与保守。

“形势比人强啊……”他或许会发出这样一声无人听闻的叹息。他试图驾驭风暴,但风暴一旦形成,便会裹挟着一切,包括风暴的召唤者本身,奔向一个未必完全符合最初设想的结局。共和国历八年的这个夏天,以“团结-批评-团结”的温和愿景始,却最终在反Rightist斗争的扩大化浪潮中,奠定了未来漫长岁月里万马齐喑的沉重基调。那试图控制范围的“四千人”指示,如同投入激流的一颗小石子,迅速被名为“十万”的汹涌波涛所吞没,无声无息。

上一章 试图 未定稿最新章节 下一章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