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风波平息后,平台上的“手艺传习”板块突然热闹起来。之前报名学手艺的年轻人陆续到了位,王师傅的木雕坊里多了三个二十出头的学徒,油纸伞奶奶的老巷子里,每天清晨都能听见年轻姑娘们跟着学唱绷伞面的调子。
李阳带着摄像组去拍纪录片,镜头里总有些意外的温暖。有天拍竹编匠人教徒弟劈篾,小伙子手笨,竹篾子在手里打滑,师傅没骂他,反而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用油纸包着的竹片:“你看,这是我刚学的时候劈坏的,比你这堆还多。”小伙子眼睛亮了,捏着竹片问:“师傅,您当时也觉得难吗?”师傅嘿嘿笑:“难啊,难到想把篾刀扔了。但想着我师父当年也是这么教我的,就熬过来了。”
这些片段剪辑成短视频发在社区,底下评论炸开了锅。有人说:“想起我爸教我修自行车,总骂我笨,原来他当年也被爷爷骂”;还有人晒出自己学包饺子的视频,“看了师傅们的故事,突然想回家跟我妈学擀皮了”。
秦宇发现,社区里讨论“传承”的帖子越来越多。有个叫“老槐树”的用户,每天发一篇“爷爷的工具箱”系列,今天讲刨子怎么磨才锋利,明天说墨斗里的线为什么要用棉线浸蜡。帖子没什么华丽辞藻,却总有人追更,有人留言:“我家也有个一模一样的墨斗,爷爷走后就没人用了,明天我就找出来擦擦。”
这天,客服组收到个特别的请求。有位独居老人发来消息,说自己会做虎头鞋,想找个徒弟,“不用交钱,管饭就行,就想这手艺别断在我手里”。马尾姑娘把消息转给秦宇,补充道:“我们查了下,这位老人七十多了,儿子在外地,之前看了咱们的手艺人直播,才鼓起勇气联系的。”
秦宇当即让市场部跟进。李阳带着人去了老人家里,小院里晒着布料,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虎头鞋,红绒布做的虎头,用黑线绣着“王”字,煞是精神。老人颤巍巍地拿起一双最小的:“这是给刚出生的娃娃穿的,鞋底纳了七七四十九针,说是能辟邪。”
李阳在社区发了篇《寻找虎头鞋传承人》的帖子,附了老人做鞋的照片。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二十多个人报名,其中有个在幼儿园当老师的姑娘,说:“孩子们总问我‘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虎头鞋了’,我想学会了教他们做手工。”
拜师那天,姑娘提着水果上门,老人拉着她的手不放,从如何选布料讲到怎么绣虎眼,讲着讲着红了眼眶:“我还以为这手艺要带进棺材了……”姑娘掏出手机,翻出孩子们画的虎头鞋:“您看,孩子们都喜欢呢,以后我教他们,让他们也知道这有多好看。”
这件事在平台上发酵开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进来。有人在社区开“家庭手艺小课堂”,教大家用毛线钩织传统纹样;有人晒出自家的老菜谱,“这道腌菜的方子,我奶奶传我妈,我妈传我,今天也传给大家”。
技术组的张华被感染了,周末回了趟老家,把爷爷那台老缝纫机搬回了家。“我爷爷是裁缝,”他在社区发了张照片,缝纫机上摆着件小褂子,“小时候总看他踩着踏板哒哒响,现在我也学着做件试试。”
秦宇看着社区里这些鲜活的故事,忽然明白,所谓传承,未必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许就是一双虎头鞋,一台老缝纫机,一句“我教你”,在普通人的日子里悄悄往下传。
月末总结会,林晓展示了组里做的用户画像:“现在平台用户里,30岁以下的占了62%,他们讨论‘传统’的频率比讨论‘潮流’还高。”她指着一张词云图,“‘回家’‘学’‘爷爷’这几个词出现的次数,比‘网红’‘爆款’多了三成。”
秦宇想起老人颤巍巍的手,想起姑娘认真学绣虎头的样子,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暖着。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最动人的传承,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展示,而是融入烟火气里的‘我教你’。当手艺走进寻常日子,就永远不会消失。”
窗外的月光落在办公桌上,照亮了那行字。隔壁传来技术组的笑声,大概又是谁在炫耀自己刚学会的新手艺。秦宇笑了笑,起身关上灯。他知道,明天一早,又会有新的故事在平台上生长,像老巷子里的青苔,悄无声息,却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