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言情小说 > 青竹案
本书标签: 灵异言情 

第十六章 百年清韵 薪火不绝

青竹案

时光荏苒,又过了百年。青阳县的“清德堂”成了当地百姓敬拜的地方,那支残笔被装在紫檀木盒里,供在堂中最显眼的位置。盒旁的“青竹传清”碑拓片,边角虽已泛黄,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

这年清明,青阳县来了个年轻的读书人,名叫苏砚——是苏墨的十世孙。他捧着一本祖传的《青竹案手札》,专程来青阳县寻根。

苏砚刚到县衙,就被现任县令林知夏(林正的八世孙)引到“清德堂”。看到那支残笔时,苏砚激动得红了眼眶,从行囊里取出《青竹案手札》,里面竟夹着当年苏墨从青阳县带回去的青竹籽——如今已变成一枚通透的竹节玉佩。

“林县令,”苏砚指着残笔,“我祖父说,这支笔是苏家的传家宝,当年苏墨公致仕后,每日都对着竹籽念叨青阳县的青竹,后来就把竹籽雕成了玉佩,嘱咐后人一定要来青阳县看看。”

林知夏笑着点头,递给他一把钥匙:“这是青竹崖的‘守竹亭’钥匙,百年前沈念清公建的,里面藏着历代县令守‘清’的手札。今日正好清明,咱们去崖下看看青竹,给沈文清公、苏墨公和沈念清公敬杯酒。”

两人来到青竹崖,百年过去,这里的青竹已长成一片竹海,“青竹传清”碑被护在亭中,碑前常年摆放着百姓们供奉的竹笋和清水。林知夏从亭中取出一坛青阳老酒,苏砚则拿出《青竹案手札》,两人在碑前斟上酒,轻声讲述着百年间的故事:

“沈文清公,如今青阳县的漕运早已清明,百姓们丰衣足食;苏墨公,您当年栽的青竹籽,已变成玉佩,跟着苏家后人回到了这里;沈念清公,您立的‘守竹亭’,我们代代都在维护……”

风过竹海,沙沙作响,像是百年前的沈文清、苏墨、沈念清在回应。苏砚摸着碑上的“清”字,忽然明白祖父说的“根”是什么——不是血脉,是那份“守清守心”的初心。

离开青阳县那日,苏砚把竹节玉佩留在了“守竹亭”,与历代守“清”的手札放在一起。林知夏则把那支残笔从“清德堂”请到了“守竹亭”,让它伴着青竹,看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临行前,苏砚对林知夏说:“往后,苏家子孙每年都会来青阳县,给青竹浇水,给‘清’碑描红。这青竹的‘清’,不仅是青阳县的,也是苏家的,是天下所有守初心者的。”

林知夏点头,望着苏砚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眼前的竹海。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来,落在“青竹传清”碑上,碑后的“青竹案”故事,在光影中仿佛活了过来——沈文清的笔、苏墨的断案、沈念清的传承、林正的坚守……一代代人的“清”,都融进了这片青竹,融进了青阳县的每一寸土地。

如今的青阳县,依旧是“青竹绕县,清溪穿城”。百姓们茶余饭后,仍会给孩子讲“青竹案”的故事,讲那支残笔,讲那片青竹,讲什么是“中通外直”,什么是“清正廉明”。

而那支残笔,立在“守竹亭”中,笔杆上的“清”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是一颗永远不灭的星,照亮着百年岁月,也照亮着未来——青竹长青,清韵永续,这便是“青竹案”最动人的结局,也是最长久的开始。

上一章 第十五章 竹韵传代 残笔留名 青竹案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七章 竹语新声 清志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