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言情小说 > 青竹案
本书标签: 灵异言情 

第十七章 竹语新声 清志恒传

青竹案

又过了数十载,青阳县的竹海愈发葱郁,“守竹亭”外的石阶被往来者踏得光滑。这年春日,青阳县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京城国子监的学生,领头的是苏砚的孙子苏清和,他捧着祖父留下的竹节玉佩拓片,专程带学生来“研学守清”。

现任青阳县令是林知夏的孙女林砚秋,她穿着素雅官袍,手里握着一枚复刻的残笔(原笔已入县博物馆珍藏),领着众人走进竹海。

“各位同窗请看,”林砚秋指着最粗壮的那棵老竹,“这就是沈文清公当年种下的青竹,竹干上‘竹香永续’四个字,是苏墨公亲手所刻;旁边那棵‘继志’竹,是沈念清公移栽,百年间已亭亭如盖。”

苏清和接过复刻残笔,指尖抚过笔杆上的“清”字,对学生们说:“我先祖苏墨公曾说,这支笔不是断笔,是‘心笔’——沈文清公以笔记漕运黑幕,是守‘公清’;苏墨公以笔断案除奸,是守‘官清’;沈念清公以笔传志,是守‘传承之清’。”

学生们围在“青竹传清”碑前,读着碑后“青竹案”的故事,有人问道:“林县令,如今再无漕运私弊,这‘清’字,对我们还有意义吗?”

林砚秋笑着指向不远处的田埂——几个老农正弯腰插秧,田边立着块木牌,写着“不占民田,不贪民利”。“‘清’从不是只对贪官污吏说的,”她举起复刻残笔,“对学子,‘清’是不舞弊、求真知;对农者,‘清’是不欺地、勤耕作;对为官者,‘清’是不恋权、护民生。就像这青竹,无论风雨,始终中通外直。”

午后,林砚秋带着众人去县博物馆,隔着玻璃展柜,看那支真正的残笔——笔杆虽有磨损,“清”字却被岁月磨得愈发温润。展柜旁,并排陈列着沈文清的诗稿真迹、苏墨的《青竹案手札》,还有历代青阳县令的“守清手札”,最新一页是林砚秋写的:“今日劝农归,见田埂水满,百姓笑言‘今年又能丰收’——此乃‘清’之真味:官无杂念,民有欢颜。”

苏清和将竹节玉佩拓片贴在展柜旁,对林砚秋说:“往后,国子监每年都会来此研学,让‘青竹传清’的故事,在年轻人间传下去。就像这竹海,老竹护新篁,新篁成老竹,生生不息。”

夕阳西下,竹海被染成金红色。林砚秋站在“守竹亭”前,望着随风摇曳的青竹,手里握着复刻残笔。风穿过竹间,沙沙声像是百年前的低语——沈文清的坚守、苏墨的公正、沈念清的传承,还有一代代青阳县令、百姓的守护,都融进了这竹声里。

如今的青阳县,溪边仍有孩童唱着老歌谣:“青竹溪,水清清,一支残笔记清明;竹长青,人长正,百姓心里有杆秤。”歌谣飘在竹海间,飘在田埂上,飘在每一个青阳县人的心里。

那支真正的残笔,在博物馆的灯光下,依旧闪着光。它不再只是一件文物,而是青阳县的“魂”——是沈文清的“勇”,苏墨的“智”,沈念清的“承”,更是无数普通人对“清正”的向往与坚守。

青竹未老,清韵长存。这便是“青竹案”最终的模样——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场跨越百年的“传灯”,从暮春的雨夜浮尸开始,到百年后的竹海新声,那支残笔上的“清”字,会永远照在青阳县的土地上,照在每一个守初心者的心里。

上一章 第十六章 百年清韵 薪火不绝 青竹案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八章 清风吹世 竹魂永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