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又翻了数十页,青阳县的“青竹传清”已成为天下闻名的“清德地标”。这年重阳节,县里举办“青竹文化节”,八方宾客云集,其中有白发老者,有垂髫小儿,还有不少身着官服的州县官员——都是来“以竹明志,以案省身”的。
县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林砚秋的儿子林守拙(现任青阳县令)正领着众人参观“残笔拓印展”。一张张拓片上,笔杆的“清”字形态各异,却是同一颗初心:有孩童拓的稚嫩“清”,有老农拓的质朴“清”,有官员拓的端正“清”,最显眼的是一张合拓——苏清和的孙子苏承志,带着国子监学生,与青阳县百姓共拓“清”字,墨迹层层叠叠,却愈发清晰。
“各位请看这张拓片,”林守拙指着展架中央,“这是百年前沈念清公拓的‘清’,旁边是我母亲林砚秋拓的,今日我们拓的,与当年的笔意一脉相承。这‘清’字,从不是孤立的,是一代接一代,手手相传的温度。”
人群中,一位白发官员走上前,指着拓片道:“我来青阳县前,总觉得‘清正’是大道理,今日见这残笔、这青竹,才懂‘清’是小日子——是百姓田里的收成,是县衙案上的公平,是心里不藏私的踏实。”
文化节的重头戏,在青竹崖的“守竹亭”前。林守拙取出新刻的“清德录”石碑,碑上刻着百年间青阳县的“清事”:有沈念清帮百姓修水渠,有林正为孤儿争田产,有林砚秋拒收商户礼金……每一件都是小事,却刻得工工整整。
苏承志捧着祖传的《青竹案手札》,在碑前诵读:“‘青竹非为景,是为镜;残笔非为物,是为戒。’百年前苏墨公的话,今日仍在耳边——为官者来此,当见竹知节;为民者来此,当见笔知心。”
诵读声落,一阵风吹过竹海,卷起几片竹叶,落在“清德录”碑上。孩童们围着石碑,用稚嫩的声音念着碑上的字,老人们坐在竹下,给孩子讲“青竹案”的新解:“当年沈文清公抓漕运,是除大恶;如今咱们守着自家的田,不占邻居一寸地,也是守‘清’啊。”
夕阳西沉时,林守拙带着众人在竹海旁种下新竹苗。每个种下竹苗的人,都要在竹牌上写下自己的“守清愿”:孩童写“好好读书,不撒谎”;商户写“诚信经营,不抬价”;官员写“公正断案,不徇私”。竹牌挂满新苗,风一吹,叮当作响,像是无数个“清”字在歌唱。
入夜,青竹崖下亮起灯笼,映着竹海,也映着“青竹传清”碑。林守拙站在碑前,望着远处县城的灯火——家家户户亮着灯,没有当年的漕运黑船,没有百姓的哭声,只有安稳的烟火气。他想起祖父传给他的话:“残笔的‘清’,不是刻在笔杆上,是刻在心里;青竹的‘节’,不是长在竹干上,是长在每一个青阳县人的日子里。”
如今的青竹案,早已不是一桩单纯的旧案。它是青阳县的根,是“清正”二字的活教材,是无数人心里的一盏灯。那支残笔在博物馆里静静躺着,却像是有生命,看着青竹长青,看着百姓安乐,看着“清”字从崖下的竹,变成县里的人,变成天下人的初心。
风过竹海,竹香满天地。这香气里,有沈文清的勇,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