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小姐每天早晨都会用虹彩羽毛笔在《员工行为规范》扉页签名,仿佛在签署某种神圣契约。她的办公桌像规则神殿——每支笔按长度排列,每份文件与桌沿精确平行。
鳗鱼先生的工位则是流动的违规现场。表单堆成摇摇欲坠的塔,咖啡杯底粘着被系统禁止的真糖块,抽屉里藏着不同版本的员工手册(用于找漏洞)。
周二的灾难始于鹦鹉小姐的突击检查。她发现鳗鱼先生连续42天未提交"记忆碎片处理日志",立即启动第703条违规程序。
"规则就是规则。"她指着手册第804页,"每次违规需参加4小时规则培训。"
鳗鱼先生滑出笑容:"特殊情况!我正在协助猫女士进行特殊数据收集~"(实情是帮猫女士找其他部门的监控漏洞)
这场争执最终被系统转化为"特别任务":两人合作编写《规则与例外平衡指南》。
讽刺的是,鹦鹉小姐负责"规则"章节,鳗鱼先生负责"例外"部分。他们被关进同一间会议室,门上贴着:"未达成共识不得离开"。
最初八小时如同地狱。
鹦鹉小姐每写一条规则,鳗鱼先生就添加三个例外。
"所有通信必须使用标准表单!"
"除非遇到系统故障、紧急状况或周五下午~"
"表单格式必须统一!"
"除非接收方是水生哺乳动物、节肢类或管理层~"
黑暗的转折发生在深夜。空调系统故障,室温升到31度。鹦鹉小姐的羽毛开始褪色,鳗鱼先生的滑液分泌失常。
"热死了..."鳗鱼先生突然扯开领带,"这破规则非要穿正装吗?"
鹦鹉小姐愣住——手册第201条确实规定"室内必须着正装",但第202条补充"室温超30度可酌情处理"。
她眼睁睁看着鳗鱼先生脱下外套,自己却因为"酌情"这个词的模糊性不敢动弹。
"第202条,"鳗鱼先生忽然指着手册,"'酌情'的解释权在员工本人。"
这是鹦鹉小姐第一次被人用规则反制。
指南完成后更加讽刺:系统完全采纳了"例外"章节,却让鹦鹉小姐担任"例外审核官"。现在她每天要审批鳗鱼先生提交的"例外申请",包括:
- 申请用糖果代替代糖(理由:提升工作效率)
- 申请免填表单直接汇报(理由:表单系统卡顿)
- 申请延长午餐时间(理由:消化需要更长时间)
更可怕的是,她开始发现这些申请的合理性。当鳗鱼先生第17次申请"免填表单"时,她发现自己居然在申请单上批注:"情况属实,建议通过"。
系统监控到这种变化,悄悄给两人佩戴了"互补协作监测器"。数据显示:当鹦鹉小姐的规则严谨度下降13%时,鳗鱼先生的漏洞利用效率反而提高22%。
年终审计时,他们负责的部门成为唯一零事故的区域。系统给出的评语是:"规则与例外的动态平衡达到最优状态。"
鹦鹉小姐开始偷偷修改手册。她用铅笔在第900页加注:"某些例外比规则更重要"。
鳗鱼先生则开始收集她批改的申请表,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但很恶趣味的取名为《鹦鹉小姐的堕落史》。
某天系统故障,所有规则暂时失效。
所有人都混乱了,在毫无秩序的办公室里。
身为“秩序”的鹦鹉小姐揉了揉发疼的太阳穴,下意识摸向手册,却看见鳗鱼先生正在帮沙丁鱼群跳过故障程序。
"这根据什么规则?"她干涩地问。
"没有规则,"鳗鱼先生笑得真诚,"只是需要帮忙罢了。"
故障修复后,系统发布新规:"即日起允许基于同理心的特殊情况处理。"
鹦鹉小姐捧着新版手册,发现第1000条写着:"本手册所有条款均可被第1000条覆盖。"
她抬头时,看见鳗鱼先生正在教新员工:"规矩就是规矩——但记住,规矩也是人写的。"
监控探头默默调整焦距,同时捕捉两人工位的画面:
一个工位上,烫金手册的扉页写着:"规则保护我们"
另一个工位上,皱巴巴的申请表背面写着:"规则等着被打破"
系统日志最新更新:"对立协同模式验证成功。建议:在所有部门复制'规则守护者+漏洞利用者'配对。"
而猫女士的抽屉里,藏着真正的原始手册。
扉页上写着:
"第一条规则:所有规则都是暂时的
第二条规则:忘记第一条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