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表面的平静与暗地的涌动中流逝。
沈知意手中的管家权越发稳固。她不仅将原有的产业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开始着手整合一些长期亏损的铺面和田庄。
她以“为公中开源”为由,向赵氏和顾珩提出了一个计划:将京郊两处产出低下、管理混乱的田庄,以及城里一间位置尚可但经营不善的杂货铺,进行整合改造。
沈知意“儿媳查阅旧账,发现这两处庄子的水土其实颇适合种植一种药用的紫云英,只是以往庄头不得法,种了普通作物,收益寥寥。而那间杂货铺,地处城南,周边多是寻常百姓,售卖高档杂货自然生意清淡,但若改为专营物美价廉的日常百货、并代售田庄出产的药材禽蛋,或许能扭亏为盈。”
她将一份条理清晰的计划书呈上,数据详实,理由充分。
赵氏对此不甚了了,只觉能赚钱便是好事,挥挥手。苏氏“你看着办吧。”
顾珩正被朝事缠身,见计划周详且无需他额外投入,便也点头应允,只叮嘱了一句顾珩“莫要惹出麻烦”。
得了许可,沈知意便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她首先撤换了那两个田庄尸位素餐的庄头,提拔了之前考察好的、懂农事却因不善巴结而长期被压制的老农负责。她从自己的“小金库”中拨出部分资金,以“预支采买籽种农具”的名义投入,引入了改良的种植方法,并与城里的药铺提前签订了收购协议。
那间杂货铺,她将其改头换面,命名为“惠丰号”,经营方向彻底转向民生。货物来源,一部分来自田庄,一部分则通过云袖兄弟的渠道,从她暗中控股的那家织坊以及其他几家她考察过的、质量可靠的小作坊进货,成本压到最低。
她还做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事:她允许“惠丰号”雇佣了两名因守寡或无依无靠而生活艰难的妇人做售货伙计,工钱给得公道。这在当时的社会,颇为罕见。
“惠丰号”开张后,因货物实惠,价格公道,很快吸引了周边百姓,生意日渐兴隆。两处田庄的产出也因管理得当和作物调整,有了显著提升。
公中的账目上,这几处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沈知意因此得到了赵氏的几句夸赞,连顾珩也觉得脸上有光,对她“理财”的能力更添一分认可。
然而,无人知晓,在这看似为公家谋利的经营中,沈知意巧妙地构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惠丰号”的盈利,大部分归入公中,但她通过控制上游货源和账目运作,依然能截留可观的利润。更重要的是,这条网络,完全由她幕后掌控,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皆在她的悄然调度之下。
她的“小金库”愈发充盈,为她未来的计划积累了宝贵的资本。
朝堂的风波时起时伏。边饷审计之事,最终雷声大、雨点小,揪出了几个替罪羊,便不了了之。但顾珩似乎也因此事损耗了不少元气和人脉,行事越发低调谨慎。
这日,顾珩心情似乎不错,回府较早。用饭时,他看似随意地对沈知意道顾珩“你打理庶务颇有些章法。日后府中与一些武将家眷的往来,你也可以多出面走动走动。”
沈知意谦逊道沈知意“若夫君觉得妾身可行,妾身自当尽力。”
于是,沈知意获得了更多走出府门、与其他权贵家眷交往的机会。
她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她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替嫁庶女,而是逐渐以“安国公府二奶奶”、“顾珩夫人”的身份出现在社交场上。她依旧温婉低调,但言谈举止愈发得体,待人接物分寸极佳,加之她暗中通过商业网络对各家情况多有了解(如哪家经济拮据,哪家喜好何种物品),总能投其所好,不经意间化解尴尬,或促成一些微小的合作。
她像一只蜘蛛,悄无声息地编织着以安国公府为中心、辐射开来的贵妇信息网络。谁家大人升迁有望,谁家后宅不宁,谁家与太子走得近,谁家又暗中投靠了某位皇子…这些看似家长里短的闲谈,经过她的分析提炼,都成了宝贵的情报。
她将这些信息仔细整理,筛选出可能对顾珩有用的部分,在不经意间透露给他。顾珩愈发觉得这个妻子“有用”,甚至偶尔会主动问她一些关于某家女眷的看法,以侧面了解其丈夫的立场或困境。
沈知意乐于提供这些“帮助”。这既能巩固她的地位,也能让她更深入地了解顾珩的阵营和对手,同时,她也在利用顾珩的势力,为自己真正的目标铺路——她引荐那位生活困顿的才女柳芸娘,以“精通账目、绣艺超群”为由,让她接手了“惠丰号”的账目管理和一部分绣品设计的工作,给了她一个安身立命、施展才华的平台。
柳芸娘感激涕零,工作极为尽心,很快成为沈知意的得力助手。她的才华在数字和经营上得以展现,提出的几项建议都让“惠丰号”运营效率更高。
沈知意看着柳芸娘眼中重新燃起的光彩,心中微暖。
改变,正在一点点发生。虽然微小,却真实。
她以内宅为棋盘,以贤德为面具,悄然落子,经纬纵横。经济的独立,信息的网络,人心的收拢…她正一步步,为自己积攒着颠覆命运的力量。
风已起,青萍摇曳,更大的波澜,正在远方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