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不器赶紧整理了一下官服,出门迎接。门口站着几个穿着锦衣的侍卫,为首的是个中年男子,气度不凡,手里拿着个金牌,上面刻着“太子府”三个字。
“下官赵不器,见过大人!”赵不器躬身行礼。
“赵县令不必多礼,”中年男子说,“咱家是太子府的总管李忠,奉太子殿下之命,来请您去京城一趟。殿下说,您是他的‘旧友’,想见您一面。”
“旧友?”赵不器更懵了,他穿越前就是个普通社畜,怎么会是太子的旧友?难道是原主认识太子?
他想了想,还是决定跟李忠去京城——说不定能为云溪县争取些好处,比如减免赋税,或者调拨些粮食。
他把县衙的事交给周虎,让清玄和慧明帮忙照看灵田,然后跟着李忠上了路。一路上,李忠对赵不器很客气,还给他讲了些京城的事。
走了半个月,终于到了京城。京城比云溪县繁华多了,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来来往往的人穿着华丽的衣服,跟云溪县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不器看得眼花缭乱,心里暗暗感叹:这才是古代的大城市啊!
太子府在京城中心,是座宏伟的府邸,门口站着两排侍卫,威风凛凛。赵不器跟着李忠走进府里,穿过层层庭院,来到一座大殿前。殿里坐着个年轻男子,约莫二十多岁,面如冠玉,穿着龙纹锦袍,气质雍容华贵,想必就是太子了。
“草民赵不器,见过太子殿下!”赵不器赶紧跪下磕头。
“起来吧,不器,”太子笑着说,“咱们好久不见了,别这么客气。”
赵不器站起来,疑惑地看着太子:“殿下,草民……不记得见过您啊。”
太子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你这记性,还是老样子!三年前,你在京城的茶馆里,不是还教过我‘怎么用小聪明对付先生’吗?你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教我用放风筝的办法逃课,你忘了?”
赵不器这才明白,原来原主三年前在京城待过,还跟太子有过交集。原主那时候年轻气盛,估计是跟太子聊得投缘,才教了他些“歪门邪道”——难怪太子会说他是“旧友”。
“殿下,草民……记不太清了,”赵不器尴尬地说,“那时候年轻不懂事,教了殿下些不好的东西,还请殿下恕罪。”
“恕什么罪?”太子摆摆手,“要不是你,我还得天天被先生逼着背书呢!后来你走了,我还找了你好久,没想到你竟然当了县令,还把云溪县治理得这么好。”
太子拉着赵不器坐下,问起了云溪县的事。赵不器把种灵田、帮百姓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还提到了清玄和慧明。
太子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称赞:“不器,你真是个有本事的人!用儒释道的思想种灵田,还能帮百姓解决困难,比那些只会读书的官员强多了!”
他顿了顿,又说:“父皇最近在找能教我‘实务’的老师,那些老臣只会讲大道理,没什么用。我觉得你很合适,不如留在京城,当我的‘帝师’怎么样?”
“帝师?”赵不器吓了一跳,他一个穿越过来的社畜,怎么能当太子的老师?“殿下,草民资历不够,恐怕不能胜任。”
“你别谦虚了,”太子说,“你在云溪县做的事,比那些老臣讲的大道理有用多了。父皇要是知道你能用儒释道的思想治理地方,肯定会同意的。”
赵不器想了想,当帝师能接近皇帝,说不定能为云溪县争取更多的资源,还能把灵田的经验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百姓受益。他咬了咬牙:“那……草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太子大喜,当即让人准备宴席,庆祝赵不器成为帝师。宴席上,太子还跟赵不器开玩笑:“不器,你以前教我那些‘小聪明’,现在可不能再教了,不然父皇该骂我了。”
赵不器笑着说:“殿下放心,以后我教您的,都是儒释道的正经道理,还有治理国家的实务经验。不过要是殿下想逃课,我还是能想办法的——比如把‘四书五经’编成顺口溜,好记又好玩,先生还挑不出错。”
太子哈哈大笑,周围的官员都看呆了——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太子跟人这么亲近,还敢跟太子开玩笑。
几天后,皇帝召见了赵不器。皇帝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威严庄重,坐在龙椅上,眼神锐利,让人不敢直视。他问了赵不器很多关于云溪县治理的问题,赵不器都一一回答,还把儒释道思想如何应用在治理中的事说了——比如儒家的“仁”是对待百姓的态度,道家的“顺”是遵循自然规律,佛家的“慈”是关怀百姓的疾苦,三者结合,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皇帝听了,很满意:“赵不器,你虽然年轻,但很有想法,让你当太子的帝师,朕放心。不过你这‘帝师’有点特别,别人都是教经书,你却教实务,还敢跟太子开玩笑,朕看你就叫‘流氓帝师’吧,接地气!”
赵不器嘴角抽了抽,“流氓帝师”这名字,还真是符合他的风格——既不严肃,又很实用。不过能得到皇帝的认可,他也很开心。
就这样,赵不器成了太子的“流氓帝师”。他教太子的东西,确实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他不教那些晦涩的经文,而是教太子如何看民生疾苦,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他教太子画“民生疾苦图”,把百姓的困难画出来,一目了然;他教太子算“百姓收支账”,用简单的方法计算百姓的收入和支出,知道百姓最需要什么;他还教太子去民间微服私访,亲身体验百姓的生活。
太子学得很认真,也越来越能干。有一次,京城附近发生旱灾,太子按照赵不器教的方法,组织百姓挖井抗旱,还推广灵田的种植方法,很快就缓解了灾情。皇帝知道后,很欣慰,对赵不器说:“看来朕没选错人,你这‘流氓帝师’,比那些老臣有用多了。”
赵不器也没忘了云溪县。他向皇帝建议,在全国推广灵田的种植方法,皇帝同意了,让他在京城附近先试点,成功后再推广到全国。赵不器派周虎带着百姓去指导试点县种灵田,清玄和慧明也跟着去帮忙——清玄教风水,慧明教慈悲,试点县的灵田很快就有了好收成。
这天,赵不器正在给太子讲课,李忠突然来报,说云溪县送来消息,灵田长出了“嘉禾”——一株稻穗上结了百粒米,是百年难遇的奇景。
赵不器大喜,赶紧跟太子请假,回云溪县看看。太子也很感兴趣,跟皇帝说了一声,陪着赵不器一起去了云溪县。
到了云溪县,百姓们都出来迎接,手里拿着鲜花和水果,脸上洋溢着笑容。赵不器和太子来到灵田,果然看到一株特别高大的水稻,稻穗沉甸甸的,上面结满了米粒,真的有百粒之多。
“太好了!这真是嘉禾啊!”太子激动地说,“不器,你真是立了大功!朕要把这件事告诉父皇,让他好好赏你!”
皇帝听说了嘉禾的事,也很高兴,下旨把赵不器的“银牌”换成了“金牌”,还封他为“灵田侯”,让他负责全国灵田的推广。
赵不器拿着金牌,心里感慨万千。他从一个穿越的加班狗,变成了皇家的“金牌县令”“流氓帝师”“灵田侯”,这一切都离不开儒释道的思想,离不开百姓的支持。
他看着灵田里忙碌的百姓,看着清玄和慧明温和的笑容,看着太子欣慰的眼神,突然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是赚多少钱,也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能帮到别人,能让更多人幸福。
“以后,咱们还要种更多的灵田,让全国的百姓都能吃饱饭,”赵不器对大家说,“儒家讲‘大同社会’,道家讲‘小国寡民’,佛家讲‘极乐世界’,咱们虽然做不到那么完美,但至少能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这就够了。”
百姓们纷纷鼓掌,清玄和慧明也点了点头。太子拍了拍赵不器的肩膀:“不器,有你在,朕相信总有一天,咱们能实现‘大同社会’。”
日子一天天过去,灵田在全国推广开来,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国家也越来越强盛。赵不器还是那个“流氓帝师”,经常跟太子开玩笑,教他些接地气的实务经验;他也还是那个“金牌县令”,经常回云溪县看看,跟百姓们一起种灵田,吃粗茶淡饭。
有一天,赵不器躺在灵田边的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手里把玩着金牌,突然想起穿越前的日子。他笑了笑,觉得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他天天加班,只为了那点工资,现在他能帮到成千上万的百姓,这种成就感,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大人,该吃饭了!”周虎在远处喊他。
“来了!”赵不器站起身,朝着周虎跑去。阳光洒在他身上,温暖而明亮,就像他现在的生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