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田在全国的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开始,很多地方的官员不信——一块普通的田,怎么可能种出比普通作物好十倍的东西?还有些官员觉得赵不器是“妖言惑众”,甚至上书朝廷,说赵不器“搞歪门邪道”,请求皇帝罢免他。
赵不器没有生气,也没有辩解,只是带着清玄和慧明,去那些质疑最厉害的地方,亲自种灵田,让事实说话。
他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南方的一个县,那里的县令姓刘,是个老顽固,坚信“种地就得按老祖宗的方法来”,对赵不器的灵田嗤之以鼻。
赵不器没跟刘县令争辩,只是在县衙后院找了块地,按照灵田的方法,除草松土,撒上稻种,又在清玄的指导下,埋上青石,挖了排水沟。慧明则每天给百姓们讲“慈悲共生”的故事,教百姓们祈福。
刘县令每天都来看,想看赵不器的笑话。可没想到,几天之后,灵田的稻子就冒芽了,长得飞快,绿油油的,比当地的稻子好太多了。
刘县令惊呆了,他蹲在田边,摸了摸稻芽,又看了看赵不器:“赵大人,这……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真有这么神奇?”
赵不器笑了笑:“刘大人,这不是神奇,是‘顺应自然’加‘仁心滋养’。道家讲‘顺天时,应地利’,清玄道长的风水,其实就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找到最适合稻子生长的方式;儒家讲‘仁民爱物’,咱们心里想着百姓,想让百姓吃饱饭,这份‘仁心’,能让稻子长得更好;佛家讲‘慈悲’,慧明大师教百姓们祈福,其实是让百姓们心情平静,用心照顾稻子——这三者结合,稻子自然长得好。”
刘县令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赵大人真是学识渊博!刘某之前多有冒犯,还请赵大人恕罪!”
“刘大人客气了,”赵不器说,“只要能让百姓们吃饱饭,刘某能理解,就够了。”
就这样,灵田的方法在南方推广开来。接下来,赵不器又去了北方、西方,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事实说话,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灵田,接受灵田。
在推广灵田的过程中,清玄和慧明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清玄根据不同地方的气候、地形,调整风水布局——南方多雨,她就教百姓们多挖排水沟;北方干旱,她就教百姓们建蓄水池;西方多风,她就教百姓们在田边种防风林。慧明则根据不同地方的习俗,调整讲经的内容——在农村,他就讲“勤劳致富”“助人为乐”的故事;在城镇,他就讲“诚信经营”“邻里和睦”的道理,让百姓们更容易接受。
赵不器还把种灵田的方法写成了一本书,叫《灵田三论》,分别讲“仁为根本”“顺为方法”“慈为助力”,还配上了插图,让百姓们容易理解。这本书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成为了百姓们种地的“宝典”。
随着灵田的推广,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以前饿肚子的百姓,现在不仅能吃饱,还能有余粮;以前破旧的房子,现在变成了砖瓦房;以前没学上的孩子,现在也能去私塾读书了。
皇帝看到这一切,很欣慰,经常在大臣面前夸赵不器:“赵不器虽然是个‘流氓帝师’,但他做的事,比那些只会读书的大臣有用多了!他用儒释道的思想,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太子也越来越成熟,在赵不器的教导下,他不仅学会了如何治理国家,还学会了如何关心百姓。有一次,京城发生瘟疫,太子按照赵不器教的方法,组织百姓隔离,用清玄教的草药治病,很快就控制住了瘟疫。皇帝知道后,决定让太子监国,还说:“等朕百年之后,太子肯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赵不器看到太子越来越能干,心里也很高兴。他知道,自己这个“流氓帝师”的任务,快要完成了。
这天,赵不器正在灵田边看着百姓们收割稻子,清玄走了过来,对他说:“赵大人,贫道要走了。”
赵不器愣了一下:“道长要去哪里?”
“云游四方,”清玄说,“灵田已经推广开来,百姓们也能自己照顾自己了。贫道还要去别的地方,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道家讲‘功成身退’,贫道的任务完成了,也该走了。”
赵不器心里有点舍不得,但也知道清玄的性格,只能点了点头:“道长一路保重,要是有需要,随时回来找我。”
清玄笑了笑,这是赵不器第一次看到她笑,很美:“多谢赵大人。赵大人记住,道家讲‘顺应自然’,不管以后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初心,不要忘了为什么种灵田。”
说完,清玄转身就走,很快就消失在远方。
几天后,慧明也对赵不器说:“赵大人,贫僧也要回普济寺了。”
“大师也要走?”赵不器问。
慧明点点头:“是啊。灵田已经推广开来,百姓们也都有了‘慈悲’之心,贫僧也该回寺里了,继续修行,为百姓们祈福——佛家讲‘因缘际会’,贫僧跟赵大人、跟云溪县的缘分,也该结束了。”
赵不器心里很舍不得,但也只能祝福:“大师一路保重,有空常来看看。”
慧明笑了笑:“阿弥陀佛,赵大人放心,贫僧会为赵大人、为百姓们祈福的。赵大人记住,佛家讲‘慈悲为怀’,不管以后当了多大的官,都要记得关心百姓,不要忘了初心。”
说完,慧明也走了。
赵不器站在灵田边,看着清玄和慧明离开的方向,心里有点失落,但更多的是欣慰——清玄和慧明虽然走了,但他们留下的东西还在,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慈悲为怀”,已经融入了百姓们的生活,融入了灵田的每一寸土地。
周虎走了过来,拍了拍赵不器的肩膀:“大人,别难过了。清玄道长和慧明大师虽然走了,但他们教给我们的东西还在,我们还能继续种灵田,帮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赵不器点点头,笑了:“你说得对。走,咱们去看看百姓们的收成怎么样了。”
百姓们的收成很好,稻子堆成了小山,百姓们脸上都带着笑容。一个老农拉着赵不器的手,激动地说:“赵大人,谢谢您!要是没有您,我们现在还在饿肚子呢!您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赵不器赶紧说:“老丈客气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还要好好种灵田,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老农点点头:“是啊!我们都记住您教的话,儒家讲‘仁’,道家讲‘顺’,佛家讲‘慈’,咱们都照着做,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赵不器看着百姓们的笑容,心里突然觉得很满足。他知道,自己穿越过来,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帮助这些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