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织完的蓝染(终章)
工坊的木架上,第七遍染好的蓝布在风里轻轻晃。许优指尖抚过布料,靛蓝的色泽温润得像浸了时光,比她记忆里任何一次染的都要正。阿秀抱着一摞新裁的棉布走进来,身后跟着两个扎着围裙的学徒,手里端着刚泡好的板蓝根汁,蒸汽裹着草木的清香,漫过整个院子。
“优姐,城里的文创店又来订了五十块蓝染方巾,还问能不能做些蓝染纹样的笔记本。”阿秀把订单放在桌上,指尖点着纸面,眼里满是笑意,“你看,咱们的蓝染,慢慢被更多人看见了。”
许优拿起订单,纸上的字迹工整,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蓝染纹样。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在海边小屋对着染缸发呆的日子——那时她总觉得,李阿婆的手艺要断在自己手里,可现在,木架上挂满了学徒们染的布,有印着山茶纹的围巾,有绣着云纹的桌布,连院角的陶缸里,都泡着新收的板蓝根,绿油油的叶子透着生机。
这天下午,纪念馆的馆长带着几个游客来参观。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木架上的蓝布问:“阿姨,这布是用天空染的吗?怎么这么蓝呀?”许优蹲下来,拿起一小块蓝靛泥,轻轻抹在小姑娘的手背上:“这是用板蓝根做的染料,要染七遍,才能有这么好看的蓝哦。”
小姑娘盯着手背上的蓝,眼睛亮晶晶的:“那我能学吗?我也想染一块属于自己的布。”许优笑着点头,把一块白色棉布递到她手里。那天下午,工坊里满是小姑娘的笑声,她笨拙地把布放进染缸,溅起的蓝靛汁沾在围裙上,像开了朵小小的蓝花。
傍晚送走游客,许优坐在纺车前,慢慢转动纺锭。棉线从指尖滑过,细细的,却带着韧劲。阿秀走过来,递给她一个布包:“优姐,这是李阿婆本子里夹着的布样,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许优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小块褪色的蓝布,上面绣着小小的“七”字——是当年李阿婆染完第七遍,特意绣上的记号。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纺车上。许优把那块新染的蓝布铺在桌上,和李阿婆的布样放在一起。两块布的蓝,一个鲜亮,一个温润,却有着同样的质感。她忽然明白,李阿婆说的“熬”,不是守着过去不放手,而是把手艺传给愿意学的人,让这抹蓝,一直染下去。
后来,工坊开了蓝染体验课,每个周末都挤满了人。有带着孩子来的父母,有喜欢手作的年轻人,还有特意从外地赶来的游客。许优和阿秀,还有学徒们,会耐心地教大家调染料、染布,看着一块块白布在染缸里慢慢变蓝,就像看着一颗颗种子,在时光里慢慢发芽。
有次体验课结束,一个老太太握着许优的手说:“姑娘,我年轻的时候,也见过这样的蓝染布,后来就再也没看见了。现在能重新见到,真好。”许优看着老太太眼里的泪光,忽然想起李阿婆——如果李阿婆还在,看到现在的工坊,一定会笑着说:“优啊,你看,咱们的蓝,没白染。”
这天晚上,许优把那块第七遍染好的蓝布,挂在了工坊最显眼的地方。月光洒在布上,靛蓝的纹样像活了一样,在风里轻轻摇曳。她站在木架前,仿佛看见李阿婆坐在纺车前,手里拿着棉线,笑着对她说:“优啊,这第七遍的蓝,终于染成了。”
风从院外吹进来,带着板蓝根的清香。许优轻轻抚摸着蓝布,心里满是踏实——那些没织完的蓝染,那些没说出口的约定,都在这抹蓝里,有了最好的结局。而这抹蓝,会带着李阿婆的心愿,带着她们的坚持,一直染下去,染过时光,染进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