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织完的蓝染(新章)
开春的时候,周城下了场小雨。雨丝落在工坊的青瓦上,淅淅沥沥的,把院里的板蓝根叶子洗得更绿了。许优刚把新晒好的蓝靛泥装进陶瓮,就听见院门口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是邻村的张婶,手里拎着个竹篮,篮子里裹着块叠得整齐的白布。
“优姑娘,你看能不能帮我染块布?”张婶把白布递过来,眼里带着期待,“我孙女下个月出嫁,想给她做条蓝染的盖头,就像我当年结婚时用的那样。”许优展开白布,布料是上好的细棉,摸起来柔软顺滑。她想起李阿婆的本子里写过,婚用的蓝染要绣上缠枝莲纹,取“连理相依”的意头,便笑着点头:“张婶,您放心,我不仅帮您染,还让学徒们一起绣纹样,保证好看。”
那天下午,工坊里热闹起来。学徒小夏拿着画好的缠枝莲纹样稿,趴在桌上描边;阿秀坐在纺车前,给绣线加捻;许优则坐在染缸边,一遍遍调试蓝靛泥的浓度——婚用的布要染九遍,比寻常的布多两道工序,颜色要更醇厚,才衬得起喜庆。
染到第五遍时,小夏忽然指着布上的纹样问:“优姐,为什么缠枝莲要绕着走啊?”许优停下手里的活,拿起李阿婆的笔记本翻到那页,上面画着一朵缠枝莲,旁边写着“线不断,情不散”。她笑着说:“就像咱们的蓝染,一遍一遍染,才能留住颜色;日子也是,一步一步走,才能长长久久。”
张婶的盖头染好那天,阳光特别好。许优把盖头展开,靛蓝色的缠枝莲在布上蜿蜒,针脚细密,透着一股子鲜活气。张婶摸了又摸,眼眶红了:“跟我当年的一模一样,我孙女肯定喜欢。”说着,她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块旧蓝染帕子,“这是我婆婆传给我的,现在我要把新盖头传给孙女,也算续上了。”
许优看着那块旧帕子,忽然有了个念头。她和阿秀商量,在工坊里辟出个小角落,专门放大家送来的老蓝染物件——有张婶的旧帕子,有镇上老人捐的蓝染围裙,还有之前游客送来的、奶奶织的蓝染头巾。每个物件旁边都放着小卡片,写着物件背后的故事。
没过多久,这个“蓝染记忆角”就火了。来体验课的人,都会特意去看那些老物件,听许优讲背后的故事。有次,一个从外地来的设计师看到那些老纹样,眼睛亮了:“这些纹样太好看了,能不能授权给我们,做些现代服饰?”
许优和阿秀商量了很久,最后决定和设计师合作。她们把老纹样重新整理,保留核心元素,再加入现代线条——比如把缠枝莲纹改得更简洁,绣在衬衫的袖口;把云纹放大,印在连衣裙的裙摆上。第一批服饰卖出去那天,许优拿着新衣服,跑到李阿婆的坟前,把衣服铺在墓碑前:“阿婆,您看,咱们的蓝染,现在穿在年轻人身上了。”
入秋的时候,工坊接到了一个特别的订单——给当地的小学做蓝染校服。许优带着学徒们,一次次去学校和孩子们沟通,最后定了款式:白色的衬衫,袖口绣着小小的蓝染山茶纹;女生的裙子是淡蓝色,裙摆印着细碎的云纹;男生的裤子则在裤脚缝了段蓝染布边。
校服送进校园那天,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操场上跑着跳着,靛蓝色的纹样在阳光下晃来晃去,像一群飞舞的蓝蝴蝶。校长拉着许优的手说:“现在孩子们都知道,蓝染是咱们周城的宝贝,还会主动问我‘板蓝根怎么种’‘染布要几遍’呢。”
许优站在操场边,看着那些奔跑的身影,忽然觉得,李阿婆当年的心愿,早就不止是“留住这抹蓝”了。这抹蓝,从老辈人的布帕子里,走到了年轻人的衣服上,又走进了孩子们的校服里,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连在了一起。
傍晚,她回到工坊,把新染好的一块蓝布挂在“记忆角”旁边。布上绣着一朵小小的板蓝根花,旁边用细针绣了行字:“蓝会褪色,爱不褪色。”风从院里吹进来,布轻轻晃着,和旁边的老物件一起,在夕阳里,酿成了最温柔的时光。
想要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