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织完的蓝染(新篇)
冬至前的周城飘了层薄雪,工坊的青瓦上积着细碎的白,院里的板蓝根早就收了,陶瓮里的蓝靛泥却还泛着温润的光。许优正坐在窗边整理老纹样稿,门帘被风吹得轻晃,探进来个毛茸茸的脑袋——是隔壁裁缝铺的小林,手里攥着块蓝染碎布。
“优姐,能不能用这个布做件小棉袄?”小林把碎布递过来,眼里带着点不好意思,“我侄女刚满周岁,她妈妈说想给孩子穿点咱们周城的老手艺。”许优展开碎布,是之前染坏了的边角料,上面还留着半截云纹,她笑着点头:“刚好我这儿有新弹的棉花,咱们拼块布,做件带兜帽的,孩子穿着暖和。”
接下来的几天,工坊里多了些软乎乎的棉花和素色棉布。阿秀学着把蓝染碎布剪成小云朵的形状,学徒小夏则用白棉线把碎布拼在棉袄的后背上,许优坐在缝纫机前,一点点把布片缝牢。缝到领口时,她忽然想起李阿婆当年给她做的蓝染小围裙,也是这样,用碎布拼出好看的纹样。
小棉袄做好那天,小林抱着侄女来取。孩子穿着蓝白相间的小棉袄,兜帽上垂着两个蓝染布做的小绒球,伸手去抓时,绒球晃来晃去,逗得孩子咯咯笑。小林的嫂子摸着棉袄的针脚,轻声说:“我小时候也有件蓝染的小衣服,后来搬家弄丢了,没想到现在还能给孩子穿上。”
许优看着孩子的笑脸,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开个“蓝染童衣小铺”。她和阿秀把工坊的一角收拾出来,摆上小尺寸的蓝染外套、背带裤和小裙子,每件衣服上都缝着不同的纹样:有小兔子,有小花朵,还有迷你版的缠枝莲。消息传出去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挑选,有的还特意让学徒们在衣服上绣上孩子的名字。
开春后,“蓝染童衣小铺”又添了新东西——蓝染布做的绘本。许优和镇上的小学老师合作,把周城的蓝染故事画成图画,再用蓝染布做封面,内页则用宣纸印刷,每页都印着淡淡的蓝染纹样。第一本绘本叫《阿婆的蓝染缸》,讲的是小女孩跟着阿婆学染布的故事,刚摆上货架,就被来体验课的家长们抢着买走。
有天下午,许优正在整理绘本,门口进来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来学蓝染的大学生小周。小周手里拿着个厚厚的本子,兴奋地说:“优姐,我把咱们周城的蓝染手艺写成论文了,还在学校的比赛里拿了奖!”许优翻开本子,里面贴着不少蓝染布的照片,还有她和阿秀教小周染布的场景,文字里满是对蓝染的热爱。
小周走后,许优把本子放在“蓝染记忆角”里,旁边摆上小周当年染的第一块蓝布。她看着架子上的老物件、童衣和绘本,忽然觉得,这抹蓝早就不是简单的手艺了——它是家长给孩子的温暖,是学生笔下的传承,是老辈人藏在布纹里的牵挂。
入夏的时候,工坊接到了一个来自外地的订单——一家儿童福利院想订一批蓝染童衣。许优和学徒们加班加点,赶在儿童节前把衣服寄了出去。没过多久,福利院寄来一张照片:一群穿着蓝染衣服的孩子,站在阳光下,举着写有“谢谢周城蓝染”的牌子,笑得格外灿烂。
许优把照片贴在工坊的墙上,旁边是李阿婆的照片。她轻轻抚摸着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仿佛听见李阿婆在耳边说:“优啊,你看,这抹蓝,走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风从院外吹进来,带着新种的板蓝根叶子的清香。许优抬头看向木架上挂着的蓝染布,阳光洒在布上,靛蓝色的纹样闪闪发亮。她知道,这抹蓝还会继续走下去,走到更多孩子的衣服上,走到更多人的故事里,像一条长长的蓝丝带,把爱和传承,一直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