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织完的蓝染(新篇)
入夏的周城总下雷阵雨,雨停后空气里满是泥土和草木的清香。许优刚把晒好的蓝染床单收进库房,就看见院门口停着辆陌生的小汽车,下来个穿素色连衣裙的女人,手里捧着个旧木盒。
“您是许优老师吗?”女人递过木盒,声音带着点紧张,“这是我外婆留下的蓝染工具,她以前也是周城人,总说想把这些东西送回懂蓝染的人手里。”许优打开木盒,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一套老工具:有磨蓝靛泥的青石臼,有绣纹样的细钢针,还有一把刻着“李”字的木梳——竟是李阿婆年轻时用过的样式。
女人看着许优惊讶的表情,轻声说:“我外婆叫李秀兰,她说当年和一位姓李的阿婆一起学过染布,后来跟着家人去了外地。临走前,那位阿婆送了她这把木梳,说‘见梳如见人,蓝染不断根’。”许优攥着木梳,指腹蹭过上面的“李”字,忽然想起李阿婆本子里写的“兰妹”,原来她们年轻时,竟是一起染布的伙伴。
那天晚上,许优把木盒里的工具摆在“蓝染记忆角”最显眼的地方,旁边放了张纸条,写着李秀兰和李阿婆的故事。来工坊的人看到后,都忍不住驻足——有的说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老物件,有的则开始打听家里的蓝染旧物,想捐来让更多人看见。
没过多久,“蓝染记忆角”就多了不少新物件:有带着补丁的蓝染围裙,有绣着名字的蓝染手帕,还有个装蓝靛泥的旧陶碗,碗底刻着“民国三十八年”。许优索性在工坊门口挂了块牌子,写着“征集老蓝染物件”,还特意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秋末的时候,许优接到个电话,是邻县的一位老人打来的,说家里有台老织布机,想捐给工坊。许优和阿秀租了辆货车,特意赶过去。老人的院子里,那台老织布机静静立在屋檐下,木头虽有些磨损,却还透着温润的光泽。“这是我娘当年织布用的,”老人摸着织布机的横梁,眼里满是怀念,“她织了一辈子蓝染布,说这机子能织出‘会呼吸的蓝’。”
把织布机运回工坊后,许优请了木匠来修缮。木匠看着织布机,笑着说:“这机子是好料,修好了还能用。”许优听了,心里一动——她想让这台老织布机重新转起来,让来体验课的人不仅能学染布,还能亲手织出一块蓝染布。
修缮好的那天,许优坐在织布机前,学着李阿婆当年的样子,把染好的蓝棉纱穿进梭子。手指拨动经线,梭子在布机上来回穿梭,随着“咔嗒咔嗒”的声响,一小块蓝布慢慢织了出来。阿秀和学徒们围在旁边,眼睛亮晶晶的,小夏忍不住说:“优姐,我也想学织布!”
从那以后,工坊里多了门“织布体验课”。来学的人里,有年轻的情侣,有带着孩子的父母,还有退休的老人。许优会耐心地教他们穿经线、投梭子,看着他们笨手笨脚地织出第一块布,脸上满是成就感。有对情侣织了块蓝染方巾,上面织着彼此的名字,说要当结婚礼物;有位老人织了块蓝染布,寄给了远方的孙子,说要让他知道“奶奶也会老手艺”。
冬至那天,工坊里格外热闹。许优把大家织的蓝染布收集起来,拼成了一块大大的蓝染挂毯,挂在工坊的正中央。挂毯上,不同的纹样交织在一起:有缠枝莲,有云纹,还有孩子们画的小兔子,靛蓝色的布片在灯光下,透着暖暖的光。
许优站在挂毯前,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在欣赏挂毯,有的在学染布,有的在老织布机前试着穿梭子。她忽然觉得,李阿婆和李秀兰当年期盼的“蓝染不断根”,早就实现了。这抹蓝,不仅留在了老物件里,留在了手艺里,更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风从院外吹进来,带着板蓝根的清香。许优抬头看向窗外,月光洒在木架上的蓝染布上,像撒了层碎银。她知道,这抹蓝还会继续织下去,织进更多人的故事里,织过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永远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