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织完的蓝染(新篇)
开春的周城总飘着细细的杨花,落在工坊的青石板上,像撒了层碎雪。许优正蹲在院里翻晒新收的蓝靛泥,就听见门口传来清脆的笑声——是镇上小学的孩子们,跟着校长来工坊上实践课。
“许优老师!我们要学染布!”孩子们围在染缸边,睁着好奇的眼睛。许优笑着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白手帕,分给每个孩子:“今天咱们染‘太阳纹’,先把布对折,用棉线扎出小圆圈,染出来就是圆圆的太阳啦。”
孩子们学得认真,有的小心翼翼地扎线,有的举着布问“这样对不对”。有个叫乐乐的小男孩,扎线时不小心把布扯破了点,眼圈一下子红了。许优蹲下来,拿着蓝染碎布说:“咱们把碎布补在破洞上,再绣个小月亮,这样手帕就更特别啦。”乐乐听了,立刻破涕为笑。
下午孩子们走的时候,每个人都举着自己染的手帕,蓝盈盈的太阳纹在阳光下格外鲜亮。校长握着许优的手说:“现在孩子们每周都盼着来这儿,有的还回家跟爸妈说‘要种板蓝根’呢。”许优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忽然想起李阿婆当年教她染布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没过多久,工坊接到个特别的邀请——县里要办非遗文化展,想让周城蓝染设个展区。许优和阿秀忙了半个月,把“蓝染记忆角”的老物件、孩子们染的手帕、还有那台老织布机都搬了过去。开展那天,展区前挤满了人,许优和学徒们现场演示染布、织布,不少人围着问“怎么才能学蓝染”。
有个从外地来的老奶奶,看着展区里的老陶瓮,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我年轻时也跟着我娘染过布,这陶瓮的样子,跟我们家当年的一模一样。”许优递过纸巾,听老奶奶讲起过去的事——那时候没有现成的蓝靛泥,要自己种板蓝根、泡蓝液,染一块布要等上半个月,可每次看到染好的蓝布,心里都特别踏实。
文化展结束后,许优收到了不少人的留言,有人说想报名学蓝染,有人说想把家里的老蓝染物件捐过来。许优索性在工坊里办了个“蓝染分享会”,每个月请一位懂蓝染的人来讲故事,有老匠人,有学蓝染的年轻人,还有像那位外地老奶奶一样的“蓝染故人”。
入夏的时候,分享会上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是之前合作过的设计师,她带来了新款蓝染服饰:有适合上班族的西装外套,有适合学生的背带裙,还有给老人做的宽松衬衫。“这些款式都是根据大家的建议改的,”设计师笑着说,“很多人说想要‘日常能穿的蓝染’,咱们就做了这些。”
许优把新款服饰挂在工坊的展示架上,旁边放着留言本,让来的人写下自己喜欢的款式。有天,她翻留言本时,看到乐乐妈妈写的话:“希望能有蓝染的亲子装,想跟乐乐穿一样的衣服去郊游。”许优立刻和设计师商量,没多久,蓝染亲子装就做出来了——成人款是简单的衬衫,儿童款是带小兜帽的外套,上面都绣着小小的太阳纹。
亲子装刚上架,就被抢着买走。有对夫妻带着孩子来试穿,孩子穿着小外套,蹦蹦跳跳地说:“我跟爸爸的衣服一样!”许优看着他们的笑脸,忽然觉得,这抹蓝早就不是单纯的颜色了,它是孩子手里的手帕,是老人记忆里的陶瓮,是一家人身上的亲子装,是把大家连在一起的温暖。
深秋的一天,许优在工坊的院里种了棵新的板蓝根。她蹲在地里,轻轻扶着小苗,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咔嗒咔嗒”的声音——是阿秀在老织布机上织布,小夏在旁边帮忙穿线。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洒在木架上的蓝染布上,洒在刚种的小苗上,一切都透着安稳的希望。
许优站起身,看着院里的一切,心里忽然明白:李阿婆说的“留住这抹蓝”,从来不是留住一块布、一门手艺,而是留住藏在蓝染里的爱与牵挂,留住那些让人心里踏实的时光。这抹蓝,会跟着板蓝根的小苗一起长大,跟着织布机的声响一起延续,织进更多人的日子里,永远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