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盼黎明
本书标签: 现代 

3

盼黎明

日子在一种诡异的平静与持续的紧绷中一天天流逝。颜泊清依旧深居简出,白日里是楚府悄无声息的影子,夜晚则在那盏小油灯下,与纸笔为伴,将满腔的忧惧、悲愤与微弱的希望,凝练成一段段隐晦而坚韧的文字。

他并不知道,他那些小心藏在床板下的纸片,并非全然困于这方寸之间。府中负责打扫他房间的下人里,有个沉默寡言的中年妇人张妈。她有个儿子在城外的难民营帮忙,每次回来都唉声叹气,说营里死气沉沉,绝望得像一潭死水,好多人都快活不下去了。

某次,张妈在打扫时,无意中发现了泊清藏匿的一张纸。她识字不多,但隐约能看懂“火种”、“春来”、“守望相助”这样的字眼。鬼使神差地,她偷偷将那张纸带了出去,塞给了儿子。

“看看这个……或许……能宽宽心?”她嗫嚅着,也不知自己在做什么。

儿子半信半疑地接过,读了一遍,那隐晦却充满韧劲的文字竟让他麻木的心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他将这张纸传给了一个相熟的、识字的难民。

一传十,十传百。 那张薄薄的、写着“寒冬凛冽,冰雪覆城,唯愿心中存一粒火种,待春来”的纸片,竟像一颗真正的火种,在死气沉沉的难民营里悄悄传递。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作者是谁,但那些在绝境中挣扎的人们,从这简短的话语中,竟真的汲取到了一点微不足道却真实存在的暖意和坚持下去的力气。

渐渐地,开始有更多类似的纸片,以各种隐秘的方式,流出楚府,流入民间。它们像黑暗中悄然蔓延的根须,给一些濒临崩溃的心灵带去了一丝清凉的慰藉和模糊的指引。人们私下传阅,猜测着这位神秘的“执笔人”究竟是谁,但战乱年代,自保为先,无人深究,只是默默地将那些话语记在心里。

这一切,深居简出的颜泊清浑然不知。他依旧每晚写着,藏着,如同进行一场无人知晓的仪式。

而另一件微妙的变化是,楚东晟回来的次数,似乎多了一些。

前线战事依旧吃紧,他每次回来都带着一身硝烟和疲惫,眉宇间的戾气因连日的厮杀而更重。他回来的目的依旧明确:补充物资,短暂休整,偶尔向老夫人交代些事情。

但几乎每次,他都会踏入泊清的房间。

流程几乎固定不变:带着一身冷风进来,视线先扫过蜷缩在窗边或桌旁的泊清,然后可能是啧一声,或是硬邦邦地问一句“还没死?”,接着便是不由分说地将人拉过来,粗鲁地检查上次留下的伤痕是否痊愈。

“孱弱。” “没用。” “就知道摆出这副死样子。”

检查的过程中,他总是会骂上两句,语气恶劣,仿佛多看泊清一眼都让他心烦。但他的动作,比起最初那晚,似乎隐约少了几分暴戾,多了点……程序化的意味?仿佛检查伤势成了他一项必须履行的、令人烦躁却又不得不做的任务。

确认没有新的严重伤痕(毕竟泊清根本不敢出门),旧伤也在缓慢愈合后,他会立刻松开手,仿佛碰到什么烫手的东西,绝不会多停留一刻,也绝不多说一句废话,转身便走。军靴踏地的声音很快消失在楼下。

泊清从一开始的恐惧颤抖,渐渐变得有些麻木。他依旧害怕楚东晟,害怕那突如其来的触碰和充满压迫感的气息,但他也逐渐明白,这个男人每次回来,似乎就只是为了确认他“没死”以及“没添麻烦”。

这种古怪的、粗暴的“关心”,让泊清心情复杂。他看不懂楚东晟,这个男人像一团暴烈的迷雾,时而残忍,时而又流露出一种扭曲的责任感。

他依旧每晚写下那些文字,将无法宣之于口的思绪倾注笔端。而楚东晟偶尔的、来去如风的出现,则像是一道短暂划破死寂的闪电,提醒着他外界战争的持续以及他自身处境的微妙。

他依旧渴望黎明,依旧不知道它何时到来。 但床板下越积越多的纸片,和那个定期回来、骂他两句又离开的暴躁军官,成了这漫长黑夜里,两个截然不同却又同样真实的坐标。

一个指向内心微弱的抗争与希望。 另一个指向外部冰冷而复杂的现实。

他就在这两者之间,继续着他沉默而坚韧的生存。

上一章 2 盼黎明最新章节 下一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