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如同将已经凝固的水泥推倒重来。初期,他的进度甚至变慢了,做题时多了许多犹豫和思考,反而没有之前凭感觉蒙答案来得快。
赵浩看着他魔怔的样子,忍不住劝:“宥哥,你这速度不行啊,都快中考了还慢慢琢磨啥?直接背题啊!”
林宥摇摇头,眼神却异常坚定:“不懂原理,换道题又不会了。我得……把地基打牢。”
改变的不仅仅是文化课。
周末,他唯一放松的时间,就是反复观看王教官给的那个U盘里的机甲理论动态图。虽然自己已经通过了县机一中的特殊考试,有了李薇笔记打下的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他再看这些模拟图时,感受完全不同了。
以前,他看的是“酷炫”,是操作的“感觉”。
现在,他看懂了引擎功率输出与能量损耗的曲线关系,看懂了关节液压系统在做出不同动作时的压强变化,看懂了武器系统预热、发射、冷却的全周期能量流动。
他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在脑海里模拟操作,并计算每一步的能量消耗、关节负荷、散热需求。
一次物理小测,题目涉及复杂的能量转换效率计算。林宥没有直接套公式,而是联想到了机甲动力核心在过载运行时的状态,结合笔记里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批注,清晰地分步推导,不仅算出了结果,还额外指出了题目中一个理想化假设在实际机甲应用中的局限性。
物理老师批改时惊讶地看了他好几眼,最终在卷子上批了一个“优”,还写了一句:“理解深刻,视角独特。”
李薇也注意到了他的变化。偶尔林宥鼓起勇气去问的问题,不再是最基础的“这道题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个方法更好?”或者“这个原理如果应用到机甲XX系统里,会有什么限制?”
她解答时,话依然不多,但会多看他一眼,有时甚至会反问一句:“你觉得呢?”
这种被当成可以讨论对象的对待,让林宥受宠若惊,也更加努力地思考,不敢懈怠。
倒计时三十天。又一次模拟考。全县排名:47%。进步了,但依然不够。那40%像一道天堑,横亘在前。
林宥看着成绩单,抿紧了嘴唇,没有气馁。他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正在发生质变,那种对知识逐渐掌控的感觉,比单纯的分数提升更让他安心。
他翻开李薇的笔记,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用力写下一行字:“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这不是结束。这只是他真正开始理解学习、理解机甲的第一步。
时间依然紧迫,任务依然艰巨。但林宥的眼神里,除了焦虑,更多了一种逐渐清晰的笃定。
他合上笔记,拿起下一本习题册。窗外,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暖橙色,一如他内心逐渐燃烧起来的、名为希望的火光。
他的冲刺,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次,他带着更强大的武器——不是天赋,而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