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后一门英语的铃声响起时,江野放下笔的瞬间,突然听见窗外传来蝉鸣。阳光透过考场的窗户,落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上,反射出细碎的光。他转头看向斜前方的林砚舟,对方正好也望过来,两人相视一笑,三年来的紧张与疲惫,在这一刻都化作了释然。
走出考点,校门口挤满了等待的家长。江野妈妈举着写有 “江野” 的纸牌,看见他们立刻挥手。林砚舟的姑姑也来了,手里拎着两个保温桶:“知道你们考完饿,特意炖了排骨汤。” 四人刚走出人群,就听见有人喊他们的名字 —— 是青山小学的李老师,身边跟着小宇和几个孩子,手里捧着用彩纸折的花束。
“我们特意赶过来接你们!” 小宇跑过来,把花束塞到江野手里,花束里夹着一张纸条,上面是孩子们歪歪扭扭的字:“老师,你们一定能考上北京!” 江野蹲下身,摸了摸小宇的头:“等成绩出来,老师第一时间告诉你们。” 李老师笑着递过一个布包:“这是孩子们攒的土鸡蛋,补补脑子。”
回家的路上,江野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把玩着小宇送的纸花。林砚舟坐在后排,突然递过来一个小盒子:“给你的毕业礼物。” 江野打开一看,是枚梧桐木书签,上面刻着 “毕业快乐”,边缘还镶嵌着细细的银线 —— 是用之前那片北师大的梧桐叶做的。“等拿到录取通知书,我们就把名字刻上去。” 林砚舟的声音从后排传来,带着笑意。
高考后的第三天,两人如约去了青山小学。走进校门,就看见孩子们在操场上列队,手里举着 “欢迎江老师林老师” 的牌子。江野刚走进教室,就被孩子们围了起来,小宇拉着他的手问:“北京的大学是不是有很多梧桐树?” 江野点头,从帆布包里拿出笔记本,翻开夹满树叶的页面:“你们看,这是北师大的梧桐叶,这是清华园的,等你们长大了,老师带你们去看。”
林砚舟则被一群孩子拉到黑板前,让他讲数学题。他拿起粉笔,像往常一样画辅助线,嘴里说着:“你们看,这道题就像拼积木,把图形拆开就简单了。” 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李老师站在门口看着,悄悄对江野说:“自从你们走后,孩子们学数学的劲头更足了,小宇现在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
那天下午,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种树。江野和小宇合种了一棵梧桐树,林砚舟则和另一个女生种了棵玉兰树。“等这棵梧桐长高了,我们就用它的叶子做书签。” 小宇摸着树干说。江野点头,心里突然想起林辰笔记本里的话,有些情谊,真的会像树一样,生根发芽。
离开时,孩子们追着他们的车跑,直到看不见影子才停下。江野从后视镜里看着越来越小的身影,突然说:“等开学前,我们再来看他们一次吧。” 林砚舟转头看他,眼里满是温柔:“好,再带他们去城里看看。”
回家后,两人正式开始整理林辰的笔记。江野负责录入文字,林砚舟则补充例题和解析。每天早上,江野都会把笔记本摊在书桌上,指尖抚过林辰的字迹,像是在和这位未曾谋面的学长对话。林砚舟则会在旁边标注考点,偶尔停下来说:“哥哥当年解题的思路真特别,比参考书里的方法更简单。”
整理到第三本时,江野发现夹在里面的一张旧照片。照片上是少年林辰坐在梧桐树下看书,旁边放着一本数论教材,书页上写着 “送给未来的弟弟”。江野把照片递给林砚舟,对方摩挲着照片边缘,眼眶有些发红:“这是哥哥高三时拍的,他说等我考上大学,就把这本书送给我。”
七月中旬的一天,江野正在录入笔记,突然听见门铃响。开门一看,是邮递员,手里拿着两个 EMS 信封。“江野、林砚舟的录取通知书。” 江野的心跳瞬间加速,接过信封的手都在抖。林砚舟从房间里跑出来,看见信封上的 “北京师范大学” 和 “清华大学” 字样,突然愣住了。
江野妈妈赶紧拿出相机,要记录下这 moment。江野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红色的录取通知书上印着北师大的校徽,右上角贴着他的照片。林砚舟的录取通知书是紫色的,清华的校徽在阳光下闪着光。两人举起通知书的瞬间,江野突然想起去年此时,他们还在图书馆为竞赛备战,而现在,梦想真的照进了现实。
“我就知道你们能考上!” 江野妈妈激动得抹眼泪,“晚上包饺子,庆祝一下!” 林砚舟给姑姑打了电话,又拨通了王辅导员的号码:“王老师,我们考上了,笔记整理得差不多了。” 王辅导员在电话那头笑着说:“太好了,林辰要是知道,肯定特别开心。出版社那边我已经联系好了,等你们来北京就签约。”
挂了电话,林砚舟看着江野手里的录取通知书,突然伸手抱住他:“我们做到了。” 江野回抱住他,鼻尖蹭到对方的肩膀,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像是在为他们鼓掌。
第二天,两人带着录取通知书去了青山小学。孩子们围着通知书尖叫,小宇踮着脚看清华的校徽:“林老师,我以后也要考这里!” 林砚舟蹲下身,把录取通知书放在小宇手里:“只要努力,你一定可以的。这是林辰老师当年的梦想,现在是我的,将来也可以是你的。”
李老师特意做了蛋糕,上面用奶油画了两棵梧桐树,写着 “北京见”。孩子们围着蛋糕唱生日歌,江野突然发现,小宇的蛋糕上多了一颗星星,李老师笑着说:“那是小宇自己要求加的,说要像林老师的目标一样。”
离开青山小学时,小宇塞给江野一个木盒,里面是他用石头刻的小雕像 —— 两个小人站在梧桐树下,手里举着通知书。“老师,这个你们带去北京。” 江野接过木盒,沉甸甸的,像是装着孩子们的梦想。
八月初,两人终于完成了林辰笔记的整理。厚厚的三本书稿,封面是江野设计的,用梧桐叶做背景,印着 “林辰数学笔记” 几个字。王辅导员特意从北京赶来,带来了出版社的合同。签约那天,王辅导员看着书稿,感慨地说:“林辰当年说,想让更多孩子爱上数学,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签约结束后,王辅导员提议去清华园看看。走进那片梧桐林,江野发现去年埋信的地方,长出了小小的嫩芽。林砚舟蹲下身,轻轻抚摸嫩芽:“哥哥肯定看到了。” 江野拿出那枚梧桐木书签,放在嫩芽旁边:“等我们开学,再来这里看你。”
八月末,出发去北京的前一天,两人去了图书馆。坐在常坐的位置上,江野看着桌上的演算纸,突然想起高三的无数个日夜。林砚舟从背包里拿出两个新的笔记本,递给江野一个:“北京的笔记本,以后一起写。” 江野翻开第一页,上面是林砚舟的字迹:“并肩同行,不负韶华。”
回家的路上,江野妈妈把洗好的照片递给他们 —— 是高考结束那天拍的,两人举着通知书,身后是满院的梧桐花。“到了北京要好好照顾自己,常打电话。” 江野妈妈的声音有些哽咽。江野点头,把照片夹进笔记本里,和那些梧桐叶书签放在一起。
出发去北京的那天,青山小学的孩子们都来送行了。小宇拉着江野的衣角:“老师,你们要记得想我们。” 江野蹲下身,把那枚刻着 “并肩” 的银书签摘下来,戴在小宇脖子上:“等你考上初中,老师就回来给你带北京的冰糖葫芦。”
高铁开动时,江野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家乡,心里满是不舍,却又充满期待。林砚舟坐在他旁边,手里握着那个 “紧握的手” 木雕,突然说:“你看,北京在向我们招手。” 江野转头,看见对方眼里的光,就像第一次在图书馆遇见时那样,明亮又温暖。
高铁穿过隧道,光线忽明忽暗。江野拿出那枚梧桐木书签,阳光透过书签的纹路,在笔记本上投下细碎的影。他想起林辰的笔记,想起孩子们的笑脸,想起那些刻在时光里的约定,突然明白,青春从来不是孤独的旅程,那些陪伴与坚守,就像梧桐叶一样,虽会落下,却总会在来年春天,重新焕发生机。
抵达北京西站时,已是傍晚。王辅导员在出站口等他们,手里举着写有 “欢迎林辰学弟” 的牌子。“这是林辰当年接我的牌子,现在传给你们。” 王辅导员笑着说。走出车站,晚风带着梧桐的清香吹来,江野看着远处的灯火,突然想起去年此时,他和林砚舟在这里许下的约定。
北师大的宿舍在梧桐林旁边,江野推开窗户,就能看见金黄的树叶。林砚舟的宿舍在清华园,离那棵老梧桐树不远。收拾好行李后,两人去了北师大的梧桐林,拿出那两枚梧桐书签,用刻刀小心翼翼地刻上名字。江野的书签上是 “江野 北师大 2025”,林砚舟的是 “林砚舟 清华 2025”。
“以后每年秋天,我们都来这里捡梧桐叶。” 江野把书签放进笔记本里。林砚舟点头,伸手握住他的手:“还要一起整理更多的笔记,帮助更多的孩子。” 晚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打着旋儿飘过两人脚边,像是在应和他们的约定。
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两人去了出版社。编辑拿着林辰的笔记,笑着说:“这本书肯定会很受欢迎,很多山区学校都预定了。” 林砚舟看着封面,突然想起王辅导员的话:“林辰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江野拿出手机,给青山小学的李老师发了张照片:“笔记要出版了,孩子们的数学书有着落了。”
十月初,林辰的笔记正式出版。首发式那天,出版社邀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江野和林砚舟站在台上,讲述着林辰的故事,讲述着青山小学的孩子们。台下的王辅导员看着他们,眼里满是欣慰,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林辰。
首发式结束后,两人去了清华园的梧桐林。林砚舟从背包里拿出一本笔记,递给江野:“这是哥哥当年的支教日记,我整理好了。” 江野翻开日记,第一页写着:“数学是光,能照亮山区孩子的路。” 他抬头看向林砚舟,对方眼里的光,和日记里的字迹一样,温暖而坚定。
夕阳西下,两人坐在梧桐树下,手里拿着刚买的冰糖葫芦。江野咬了一口,酸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和去年在北京吃的一样。“明年暑假,我们再去青山小学支教吧。” 江野说。林砚舟点头:“还要带孩子们来北京,看看这里的梧桐林,看看我们的学校。”
晚风穿过梧桐林,带来远处的琴声。江野拿出那枚银书签,借着夕阳的光看着上面的梧桐树,突然觉得,所有的等待与坚守,都有了最好的答案。他知道,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梧桐叶落下,会有更多的梦想生根发芽,而他和林砚舟,会一直并肩走下去,把这份温暖与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月光升起时,两人起身离开。地上的梧桐叶被踩得沙沙响,像是在诉说着未完的故事。江野看着林砚舟的侧脸,突然想起高三那年的图书馆,阳光落在演算纸上,两人的影子重叠在一起。那时的他们,或许还不知道未来的模样,但此刻,当梦想照进现实,他们终于明白,有些情谊,真的会像梧桐一样,历经岁月,愈发苍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