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悬疑小说 > 生物化学
本书标签: 灵异悬疑 

核酸

生物化学

小王核苷酸可以作为核酸分子组成单位。核苷酸可以作为高能分子。核苷酸能作为许多酶的辅因子,如腺苷是烟酰胺核苷酸、黄素腺嘌呤核苷酸、辅酶a的成分。核苷酸可以作为信号分子,最常见的第二信使是环腺苷酸。核苷酸能作为糖基载体,如葡萄糖与udp,adp,gdp结合。核苷是通过核苷键,将戊糖和碱基连接而成,核苷构象有同向反向之分,同向核苷表示嘌呤的6元环朝向糖环一侧,反向则表示远离糖环一侧,核苷多呈反向构象。假尿苷的尿嘧啶以碳碳键与核糖相连,其余嘌呤嘧啶均以氮碳键相连。核糖核苷酸1号位连碱基,2号位,3号位连羟基,4号位上连5号碳,5号碳上连磷酸。而脱氧核糖核苷酸2号位上羟基脱去氧只剩氢。

小王DNA的1级结构:DNA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多核苷酸链,DNA一级结构是指,脱氧核糖核苷酸在多核苷酸链上的排列顺序。基因组是一种生物或细胞的遗传物质综合。细菌DNA为双链环状,基因通常连续存在,相关基因受共同调节。除了拟核中DNA外,在染色体外还有游离的小的环状DNA分子,称为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之外,能自我复制的细胞遗传因子,不属于基因组原核,真核原核中均有质粒。DNA双螺旋结构特点,两条链反向平行,为右手螺旋,两条由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的主链骨架位于外侧,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碱基面与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与轴平行,碱基与碱基互补配对,以氢键相连。双螺旋平均直径2nm。螺距为3.4nm,每圈螺旋有10对碱基。相邻两各碱基夹角36度。遗传信息储存在碱基序列中,碱基在一条链上排列顺序不受限。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凹槽,一个宽深称为大沟,另一个窄浅称为小沟,碱基侧面的功能基团朝向大沟,利于DNA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时,功能蛋白质与DNA特异识别。横向以氢键连接,纵向碱基平面之间通过疏水作用和范德华力,产生碱基堆积力,是稳定dna双螺旋最重要因素。DNA多为B型,当相对湿度较低时,形成A型。A型比B型粗短一些,大沟变深,小沟变浅。而z型则比B型细长而伸展,变为左手螺旋。

小王超螺旋是由DNA双螺旋轴进一步卷曲所形成的一种DNA高级结构,或称为3级结构。超螺旋程度越高分子密度越大。以超螺旋形式存在,有助于DNA分子在细胞内的包装,也是DNA实现复制,转录,重组等功能所需要的。RNA的结构特点,大多RNA为单链分子,连键性质和DNA一样。RNA的2级结构,包括单链双螺旋区,凸起,内环和发夹结构等,局部双螺旋一般为A-DNA结构。稳定2级结构主要是氢键和碱基堆积力。

小王MRNA种类多而大小不均一,半衰期短。实际含量低。原核生物一般为多顺反子,即一条可以翻译多条不同多肽链,真核生物通常为单顺反子,只编码一条多肽链。真核在5端有一个帽子结构,在三端有多聚腺苷酸尾巴。真核的帽子结构有三种类型,零型的五端核苷酸的核糖未甲基化,一型的末端一个核苷酸的核糖甲基化,二型的末端两个核苷酸的核糖均甲基化。帽子结构能抗五撇核酸外切酶的降解作用,在蛋白质合成中有助于核糖体对它的识别和结合,使翻译正确起始。

小王rRNA在真核和原核生物中差异大,但都存在甲基化现象。原核中有5,16,23,真核中有5,5.8,18,28。大肠杆菌16s上有10个甲基化核苷酸,23s上有20个甲基化核苷酸,大多在腺苷酸或鸟苷酸上。真核动物的18s和28s上分别有43和74个甲基化位点。原核23s能作为核酶催化肽键形成。

小王TRNA的碱基组成中有较多稀有碱基,它的三末端通常为CCA序列,五末端多为pG,也有pC。2级结构呈三叶草型。由氨基酸臂,二氢尿嘧啶环,反密码环,额外环,tc环组成。氨基酸臂末端为cca羟基结构。其羟基与氨基酸形成共价键携带氨基酸。二氢尿嘧啶环通过双螺旋区与tRNA其余部分连接。反密码环上有三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识别配对,通过反密码臂与tRNA的其余部分相连。额外环也称可变环,不同TRNA的额外环差别大。 3级结构是tRNA的形状像一个倒L。氨基酸臂与tc臂形成一个连续的双螺旋区,构成字母l下面一横。二氢尿嘧啶臂与反密码臂,反密码环构成一竖。二氢尿嘧啶环中与tc环及额外环的某些碱基形成额外碱基对是维持3级结构的重要因素。

小王RNA的磷酸酯键易被稀碱水解,生成三撇核苷酸和二撇核苷酸混合物,敏感性源于核糖2号位上羟基。DNA的脱氧核糖在2号位没有羟基,所以对碱稳定。而酸水解则是,核酸中糖苷键和磷酸二酯键均能被酸水解,嘌呤的糖苷键更易水解,DNA在3.0 PH下可选择性脱去嘌呤,产生脱嘌呤核酸。限制性内切酶专用于降解异源DNA,有特异性,识别序列一般为4~8碱基对,有回文结构,切割位点在识别位点上,性质稳定,一般需要镁离子和盐离子催化。同时切割DNA两条链,产生平末端,粘性末端。可用于DNA定点切割遗传突变分析,个体指纹分析等。

小王核酸的变性是指天然核酸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双螺旋区因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现象是紫外吸收升高,粘度下降,生物活性丧失。变性时没有共价键断裂,而是碱基间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受到破坏。增色效应是指,核酸变性后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Tm是指,DNA热变性时,双螺旋破坏一半所需要的温度,即DNA熔解温度。影响tm的因素,有DNA碱基组成,胞苷酸和鸟苷酸含量越高,tm越高。DNA均一性指cg和at在DNA分子中均匀分布的程度,均一性越高,突发热变性的范围越窄,介质中离子种类和离子强度,离子强度高,核酸tm也高。核酸复性是指,适当条件下变性DNA两条核苷酸链靠氢键配对,重新形成双螺旋,同时活性得到恢复。复性速度与外界因素及核酸长度和核苷酸复杂程度有关。迅速冷却时两条链不能重新闭合,缓慢冷却时才能形成双螺旋。复性的过程分为,两条链相互辨认,先形成一个短的双螺旋片段,该过程较为缓慢。之后两条链通过连续配对,像拉链一样快速形成双链。减色效应是指单链核酸复性形成双螺旋后,因碱基堆积使其紫外吸收降低的变化。

小王核酸的分子杂交是指,两条来源不同但有核苷酸互补关系的DNA单链分子之间,或DNA单链分子与RNA分子之间,在去掉变性条件后,互补的区段能够复性,形成双链DNA分子或DNA -RNA异质双链分子。基本过程是,首先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DNA分子进行酶切,对DNA片段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然后对凝胶上的双链DNA条带进行变性,并原位转移到滤膜上。接着用探针与滤膜上的DNA条带进行杂交反应,最后进行放射自显影。

小王核酸最大吸收峰在260nm附近,而蛋白质最大吸收峰在280nm附近。如果DNA为单链,则吸收值明显增加。所以根据在260nm和280nm下吸光值的比值可以判断样品纯度。比较纯的DNA的260:280值,一般为1.8~2.2。掺入蛋白质或酚类,则会使比值明显下降。掺入RNA则会使比值明显上升。

小王在电镜下染色质为串珠状结构,珠状物称为核小体,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重复结构单位,由DNA盘旋组蛋白核心而成。组蛋白核心为八聚体,含有各两个拷贝的H2A,H2B,H3和H4。盘绕组蛋白核心的DNA大多以左手超螺旋形式在组蛋白核心外部盘绕,其余部分用作两个核小体之间的连接。组蛋白H1结合在组蛋白核心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将DNA链固定在组蛋白八聚体上。

小王DNA分离采用苯酚-氯仿抽提法,分离原则是保持DNA完整性。先破碎细胞,再用合适的缓冲液提取DNA,最后苯酚-氯仿抽提。苯酚是蛋白质变性剂,氯仿是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提取液经过苯酚-氯仿抽提后分为两相,DNA在上层水相中,变性的蛋白质在两相间。用含盐的乙醇二倍体积溶液使DNA沉淀,再用乙醇或乙醚洗涤。为了避免DNA水解为小片段,通常在提取液中加EDTA,它能螯合掉镁离子,而镁离子是DNase的辅因子。同时加入蛋白质变性剂SDS和蛋白酶K,使蛋白质变性DNAse降解失活。同时由于线性DNA分子具有高度不对称性,粘性大,容易引起机械损伤,在分离时应避免给予过多剪切力

小王RNA分离难度较大,因为RNA本身不稳定,而RNA酶性质稳定且无处不在,不需要辅因子即可催化RNA水解。分离关键在于尽量抑制环境中RNA酶活性。通常会对所有玻璃器皿高温烘烤,塑料用具高压灭菌,不能灭菌的要用DEPC处理。DEPC是一类活泼的烷基化试剂,使蛋白质乙基化,破坏RNA酶活性。在提取液中加入蛋白质强变性剂,如异硫氰酸胍。在提取液中加入RNA酶抑制剂。小量制备RNA时常用异硫氰酸钠-苯酚-氯仿溶液抽提,这溶液不仅有助于破坏细胞膜,同时可以变性、沉淀蛋白质,包括核酸酶。

小王核酸密度梯度超离心,常用梯度介质为氯化铯,通过超离心可使蛋白质漂浮在离心管最上层,RNA沉淀在底部,DNA位于中间。介质中加入EB荧光染料。核酸电泳常用琼脂糖凝胶,采用水平板方式。可以分离核酸,如果有已知含量的标准物,可根据条带荧光强度对微量核酸定量分析。电场强度越大分子迁移越快,凝胶浓度越大分子迁移速度越小,相同电泳条件下,核酸分子小,迁移速度大,超螺旋速度大于线状,大于环状DNA。

小王DNA序列测定。化学法又称链断裂法。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一条链的五撇末端,然后用针对四种碱基的特异性试剂,分别对DNA进行不完全降解,产生4套大小不等的放射性片段。对4套片段进行电泳分离和放射性自显影,最后根据电泳图谱从下而上读出核苷酸序列。双脱氧链终止法原理是,双脱氧核苷酸缺乏三撇羟基末端,在多核苷酸链合成过程中一旦掺入,将使链的延长终止。由于脱氧核苷酸和双脱氧核苷酸的掺入几率不同,就形成不同长度的放射性DNA片段。对四组样品进行电泳分离和放射自显影,从图谱自下而上读出序列,即为被测dna分子的互补顺序。

上一章 蛋白质 生物化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维生素